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行车组织发展与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14页 |
1.2.2 按图行车发展与研究现状概述 | 第14页 |
1.2.3 编组站作业组织发展与研究现状概述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铁路编组站集结模式概述 | 第18-22页 |
2.1 定编集结模式概述 | 第18-19页 |
2.2 定点集结模式概述 | 第19-22页 |
2.2.1 完全定点集结模式 | 第19页 |
2.2.2 放宽条件下的定点集结模式 | 第19-20页 |
2.2.3 基于班计划的定点集结模式 | 第20页 |
2.2.4 基于运行图的定点集结模式 | 第20-22页 |
3 定点集结模式可行性分析及影响 | 第22-26页 |
3.1 定点集结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3.1.1 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 第22页 |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3.1.3 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23页 |
3.2 定点集结模式对编组站的影响 | 第23-26页 |
3.2.1 对列车到达作业的影响 | 第23页 |
3.2.2 对车列解体作业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3 对车列编组作业的影响 | 第24页 |
3.2.4 对列车出发作业的影响 | 第24-26页 |
4 定点集结周期计算模型 | 第26-32页 |
4.1 定点集结周期模型概述 | 第26页 |
4.2 定点集结周期模型建立 | 第26-29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26-27页 |
4.2.2 相关参数描述 | 第27页 |
4.2.3 模型建立 | 第27-29页 |
4.3 遗传算法在定点集结周期模型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4.3.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4.3.2 应用遗传算法对周期模型求解 | 第30-32页 |
5 定点集结模式运算系统与差量成本 | 第32-42页 |
5.1 定点集结过程分析 | 第32-34页 |
5.2 定点集结过程运算系统建立 | 第34-37页 |
5.3 定点集结差量成本计算 | 第37-42页 |
5.3.1 差量分析法概述 | 第38页 |
5.3.2 货车集结模式综合成本计算 | 第38-42页 |
6 丰台西编组站货车集结模式实例分析 | 第42-72页 |
6.1 丰台西编组站简介 | 第42-43页 |
6.2 山海关去向算例分析 | 第43-54页 |
6.2.1 山海关去向车流到达规律分析 | 第43-44页 |
6.2.2 山海关去向定点集结周期确定 | 第44-48页 |
6.2.3 山海关方向定点集结参数运算 | 第48-51页 |
6.2.4 山海关方向定点集结方案筛选 | 第51页 |
6.2.5 山海关方向集结模式成本计算 | 第51-54页 |
6.3 丰台西编组站上行系统主要去向三种集结模式的成本比较 | 第54-72页 |
6.3.1 丰台西编组站上行系统主要去向定点方案 | 第54-61页 |
6.3.2 丰台西编组站上行系统主要去向集结模式成本比较 | 第61-67页 |
6.3.3 丰台西编组站上行系统集结模式综合比较 | 第67-72页 |
7 总结 | 第72-74页 |
7.1 论文创新 | 第72页 |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A | 第76-88页 |
附录B | 第88-9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