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1.3.1 质量的概念 | 第13-14页 |
1.3.2 高等教育质量 | 第14页 |
1.3.3 质量管理 | 第14-15页 |
1.3.4 全面质量管理 | 第15-16页 |
1.3.5 质量保障 | 第16-17页 |
1.3.6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17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8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22-33页 |
2.1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2.1.1 双轨制的发展历程及质量保障 | 第22-23页 |
2.1.2 单一制时期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23-24页 |
2.1.3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24页 |
2.2 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 | 第24-28页 |
2.2.1 院校审核 | 第25-26页 |
2.2.2 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评估 | 第26页 |
2.2.3 专业认证 | 第26-27页 |
2.2.4 教学质量信息与全国学生民意调查 | 第27页 |
2.2.5 媒体排行榜 | 第27-28页 |
2.3 英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第28-32页 |
2.3.1 专业审批(Program approval) | 第28-29页 |
2.3.2 年度监控(Annual monitoring) | 第29-30页 |
2.3.3 周期审查(Periodic review) | 第30-31页 |
2.3.4 校外督察员(External examiner)制度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33-43页 |
3.1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3.1.1 大学设置基准的大纲化和自我评估的兴起(1991-1999) | 第33页 |
3.1.2 第三方评估发展时期(1999-2004) | 第33-34页 |
3.1.3 认证评估制度的深入发展时期(2004——至今) | 第34-35页 |
3.2 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第35-41页 |
3.2.1 大学设置认可制度(Establishment-Approval System) | 第35-36页 |
3.2.2 国立大学法人评估(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s Evaluation) | 第36-37页 |
3.2.3 专业认证(Certified Evaluation Accreditation) | 第37-40页 |
3.2.4 新闻媒体 | 第40-41页 |
3.3 日本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43-49页 |
4.1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43-44页 |
4.1.1 外部质量保障的确立 | 第43页 |
4.1.2 博洛尼亚进程 | 第43页 |
4.1.3 质量保障的新纪元 | 第43-44页 |
4.2 法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系统 | 第44-46页 |
4.2.1 高等教育国家评估委员会(Committee National Evaluation) | 第44页 |
4.2.2 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评鉴局(AERES) | 第44-45页 |
4.2.3 工程师职称委员会(Commission des Titres d’Ingénieur,CTI) | 第45-46页 |
4.3 法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系统 | 第46-48页 |
4.3.1 绩效评估 | 第46-47页 |
4.3.2 合同制 | 第47-48页 |
4.3.3 学科专业评估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49-63页 |
5.1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程 | 第49-52页 |
5.1.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战后恢复阶段 | 第49页 |
5.1.2 60-70 年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改革阶段 | 第49-51页 |
5.1.3 两德统一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 | 第51-52页 |
5.2 德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 | 第52-57页 |
5.2.1 校际评估 | 第52-53页 |
5.2.2 巴登符腾堡评估 | 第53-54页 |
5.2.3 认可评估 | 第54-56页 |
5.2.4 CHE 大学排名 | 第56-57页 |
5.3 德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 | 第57-62页 |
5.3.1 院系评估 | 第57-58页 |
5.3.2 认证自评 | 第58-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我国的启示 | 第63-72页 |
6.1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 第63-67页 |
6.1.1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比较 | 第63-64页 |
6.1.2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比较 | 第64-65页 |
6.1.3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流程比较 | 第65-67页 |
6.2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多元复合发展趋势 | 第67-69页 |
6.2.1 以院校自评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67页 |
6.2.2 独立的第三方保障机制 | 第67-68页 |
6.2.3 坚持评估方法的多元化 | 第68-69页 |
6.3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建议 | 第69-72页 |
6.3.1 强化高校自我评价意识,以外促内 | 第69-70页 |
6.3.2 丰富质量保障的主体,推行国际认证或认可活动 | 第70-71页 |
6.3.3 实现评估标准和方法的多元化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