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3-16页 |
1.2.1 有关城镇化与房地产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协调度有关理论及模型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4.1 协调及协调发展的含义 | 第18-19页 |
1.4.2 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9页 |
1.4.3 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的特征 | 第19-20页 |
1.5 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 | 第20-23页 |
1.5.1 郑州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律 | 第20-21页 |
1.5.2 郑州市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投资额的相关性分析 | 第21-23页 |
2 郑州市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第23-34页 |
2.1 郑州市城镇化进程及发展现状 | 第23-27页 |
2.1.1 城镇化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2 郑州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 第24-26页 |
2.1.3 郑州市城镇化现状 | 第26-27页 |
2.2 郑州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 | 第27-34页 |
2.2.1 郑州市房地产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2.2.2 郑州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 第31-34页 |
3 郑州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 | 第34-44页 |
3.1 郑州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性的基本分析 | 第34-37页 |
3.1.1 房地产的投资额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率 | 第34-36页 |
3.1.2 房地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 | 第36页 |
3.1.3 房地产投资额增长率及销售额增长率基本持平 | 第36-37页 |
3.1.4 房地产销售价格涨幅较大 | 第37页 |
3.2 城镇化与房地产业非协调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37-44页 |
3.2.1 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 | 第37-41页 |
3.2.2 房地产过度发展的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41-44页 |
4 郑州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型构建 | 第44-57页 |
4.1 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7页 |
4.1.1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 第44-45页 |
4.1.2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4.1.3 城镇化与房地产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6-47页 |
4.2 城镇化和房地产业系统评价模型 | 第47-50页 |
4.2.1 耦合度相关模型 | 第48-49页 |
4.2.2 耦合协调度的判断标准 | 第49-50页 |
4.3 郑州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50-55页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0-51页 |
4.3.2 原始数据标准化方法 | 第51页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3页 |
4.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4.4 郑州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非协调发展的原因 | 第55-57页 |
4.4.1 城镇化质量未随城镇化率的增长而提高 | 第55页 |
4.4.2 城市规模盲目扩张且缺乏特色和严谨规划 | 第55-56页 |
4.4.3 保障房体系不健全 | 第56-57页 |
5 郑州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57-63页 |
5.1 房地产业与城镇化目标定位相匹配 | 第57-59页 |
5.1.1 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满足城镇化新增人口的市场需求 | 第57-58页 |
5.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58页 |
5.1.3 减少城市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 | 第58-59页 |
5.2 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度 | 第59-61页 |
5.2.1 加大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5.2.2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的监督 | 第60页 |
5.2.3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给 | 第60-61页 |
5.2.4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 第61页 |
5.3 小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