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仿吾文学批评的社会性与浪漫性倾向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学术研究概况综述 | 第8-10页 |
| (二)文学理论实践背景 | 第10-12页 |
| 一、文艺批评理论的革命诉求 | 第12-21页 |
| (一)革命文学的历史使命 | 第13-15页 |
| 1.革命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文学 | 第13-14页 |
| 2.革命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学 | 第14-15页 |
| 3.革命文学是理论指导下的文学 | 第15页 |
| (二)文学实践的时代精神 | 第15-18页 |
| 1.社会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之基 | 第16页 |
| 2.文学创作应该反映历史的使命 | 第16-17页 |
| 3.文艺与政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 第17-18页 |
| (三)批评理论的革命特征 | 第18-21页 |
| 1.充满战斗力的文学期待视野 | 第18-19页 |
| 2.饱含着忧患情怀的期待视野 | 第19-20页 |
| 3.伴有文化局限性的革命胸怀 | 第20-21页 |
| 二、“真”“美”“全”的审美内涵 | 第21-30页 |
| (一)“真”的文艺形态 | 第21-24页 |
| 1.陌生化的“自我表现说” | 第21-22页 |
| 2.坚定不移的传“真”思想 | 第22-23页 |
| 3.对于人生形态的独特关注 | 第23-24页 |
| (二)“美”的文化心态 | 第24-27页 |
| 1.变形中流露出怪诞性 | 第24-25页 |
| 2.节制中透露出自由性 | 第25-26页 |
| 3.批判中彰显出反逻辑性 | 第26-27页 |
| (三)相互作用的三境圆融 | 第27-30页 |
| 1.文艺观与使命感之统一 | 第27-28页 |
| 2.文学美与生活美相融合 | 第28-29页 |
| 3.“真”“美”“全”之融汇 | 第29-30页 |
| 三、铸新守成的表现与偏差 | 第30-35页 |
| (一)中西传统文化的贯通 | 第30-33页 |
| 1.政治美学演变下的“社会性”与“时代性” | 第30-31页 |
| 2.人格美回望下的“使命说”与“同情说” | 第31-32页 |
| 3.“真”“美”甄别和“全”与“美”统一 | 第32-33页 |
| (二)理论实践的意义与局限 | 第33-35页 |
| 1.首创“文学良心”说的人文情怀 | 第33页 |
| 2.提倡“真挚人性”与“永远的阶级性” | 第33-34页 |
| 3.文学理论思想中的矛盾性表现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