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6-17页 |
1.1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6-7页 |
1.2 研究的实践背景 | 第7-12页 |
1.2.1 环境变化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冲击 | 第7-8页 |
1.2.2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8-12页 |
1.2.3 个体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 第12页 |
1.3 本研究中所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第14-17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1.4.3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33页 |
2.1 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2.1.1 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2.1.2 智力资本的结构 | 第19-21页 |
2.1.3 个体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理论研究溯源 | 第21-25页 |
2.2 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知识转换与知识共享 | 第25-32页 |
2.2.1 数据、信息和知识 | 第26页 |
2.2.2 知识的分类与特征 | 第26-28页 |
2.2.3 知识转换模型 | 第28-30页 |
2.2.4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个体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的机理 | 第33-49页 |
3.1 个体智力资本的构成 | 第33-36页 |
3.1.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第34-35页 |
3.1.2 技能 | 第35页 |
3.1.3 心智模式、职业精神和价值观 | 第35-36页 |
3.2 个体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的途径 | 第36-40页 |
3.2.1 数据信息和显性知识的组织资本化 | 第36-37页 |
3.2.2 隐性知识和技能的组织资本化 | 第37-39页 |
3.2.3 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的组织资本化 | 第39-40页 |
3.3 个人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的管理要素 | 第40-48页 |
3.3.1 激励 | 第40-41页 |
3.3.2 信息技术/技术支持 | 第41-42页 |
3.3.3 组织资本库管理 | 第42-43页 |
3.3.4 社区网络 | 第43页 |
3.3.5 学习 | 第43-45页 |
3.3.6 技能分析/动作研究 | 第45-46页 |
3.3.7 培训/宣传推广 | 第46-47页 |
3.3.8 制度化建设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智力资本转化的模式及其实证研究 | 第49-70页 |
4.1 智力资本转化的基本模式 | 第49-52页 |
4.2 智力资本转化模式四阶段的实证研究 | 第52-67页 |
4.2.1 自发交流阶段——浙江天正思维有限公司 | 第52-54页 |
4.2.2 制度保障阶段——杭州华电华源有限公司 | 第54-59页 |
4.2.3 信息化推动阶段——中国万宝工程公司 | 第59-63页 |
4.2.4 组织学习阶段——南京电信分公司 | 第63-67页 |
4.3 智力资本转化四阶段的主导因素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智力资本转化的组织运行机制 | 第70-91页 |
5.1 影响智力资本转化的组织运行机制因素 | 第70-73页 |
5.2 智力资本转化效果的测评指标 | 第73-74页 |
5.3 问卷统计分析与研究 | 第74-86页 |
5.3.1 问卷样本及其统计方法的说明 | 第74-75页 |
5.3.2 调查样本各个统计量的一般性描述 | 第75-77页 |
5.3.3 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及信度验证 | 第77-81页 |
5.3.4 各组织运行机制新要素和资本转化效果的相关分析 | 第81-83页 |
5.3.5 组织运行机制因素和智力资本转化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83-86页 |
5.4 统计结论与意义 | 第86-90页 |
5.4.1 统计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5.4.2 统计结果对智力资本转化管理的意义 | 第88-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91-94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6.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