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论文--羧酸的功能衍生物论文

膜生物反应器游离细胞催化体系生产丙烯酰胺的研究

摘 要第3-5页
ABSTRACT(英文摘要)第5页
符号对照表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59页
    1.1 丙烯酰胺概述第17-23页
        1.1.1 丙烯酰胺的性质第17-18页
        1.1.2 丙烯酰胺的应用领域第18-20页
        1.1.3 丙烯酰胺的市场前景第20-21页
        1.1.4 丙烯酰胺生产过程的发展第21-23页
    1.2 微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过程第23-29页
        1.2.1 生物催化工业的发展第23-24页
        1.2.2 应用于丙烯酰胺生物转化过程的微生物第24-27页
        1.2.3 微生物转化法的特点和优点第27-29页
        1.2.4 微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的工业应用进展第29页
    1.3 传统微生物法工艺过程第29-34页
        1.3.1 细胞的固定化第29-30页
        1.3.2 固定化细胞批式反应工艺流程第30-33页
        1.3.3 传统微生物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3-34页
        1.3.4 解决问题的途径第34页
    1.4 腈水合酶的研究进展第34-44页
        1.4.1 腈水合酶的结构特点第34-36页
        1.4.2 腈水合酶的反应机理第36-38页
        1.4.3 第一代生产菌株的研究第38-40页
        1.4.4 第二代生产菌株的研究第40-41页
        1.4.5 第三代生产菌株的研究第41-43页
        1.4.6 腈水合酶的光活性研究第43-44页
    1.5 应用于丙烯酰胺生物催化工艺平台的开发进展第44-49页
        1.5.1 填料床反应器第45页
        1.5.2 密集多相流反应器第45-46页
        1.5.3 双水相反应体系第46-47页
        1.5.4 双层中空纤维反应器第47-48页
        1.5.5 超滤膜生物反应器第48-49页
    1.6 生物反应-分离耦合过程研究第49-53页
        1.6.1 生物反应-分离耦合过程的定义、特征及分类第49-50页
        1.6.2 生物反应-分离耦合过程中的分离技术第50页
        1.6.3 生物反应-分离耦合过程的研究现状第50-53页
        1.6.4 膜生物反应器第53页
    1.7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第53-59页
        1.7.1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53-55页
        1.7.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55-58页
        1.7.3 论文主要创新性第58-59页
第二章 菌体的培养和腈水合酶的诱导第59-83页
    2.1 引言第5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2.2.1 实验菌种第59-60页
        2.2.2 培养基成分第60-61页
        2.2.3 菌体的摇瓶培养方案第61页
        2.2.4 发酵过程的形式第61-62页
        2.2.5 分析方法第62-63页
    2.3 菌体的基本培养过程第63-67页
        2.3.1 摇瓶发酵过程中的菌体形态变化第63-64页
        2.3.2 发酵过程中pH的一般变化规律第64-65页
        2.3.3 酶活产生的一般规律第65-67页
    2.4 菌体培养过程的优化第67-77页
        2.4.1 培养过程中pH值的优化调控第67-70页
        2.4.2 补糖在发酵中的应用第70-72页
        2.4.3 诱导剂补加对于腈水合酶表达的影响第72-74页
        2.4.4 菌体培养过程的优化策略第74-75页
        2.4.5 菌体的上罐培养第75-77页
    2.5 腈水合酶诱导方法的优化第77-81页
        2.5.1 金属离子对于腈水合酶表达的影响第78-80页
        2.5.2 其他诱导物对于腈水合酶表达的影响第80-81页
    2.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三章 游离细胞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和酶失活动力学模型第83-133页
    3.1 引言第83页
    3.2 腈水合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和酶失活动力学模型第83-89页
        3.2.1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双稳态模型第84-86页
        3.2.2 酶失活动力学的双稳态模型第86-89页
    3.3 游离细胞的催化反应动力学和酶失活动力学第89-108页
        3.3.1 游离酶与游离细胞第89-90页
        3.3.2 游离细胞内部腈水合酶含量估算第90-94页
        3.3.3 游离细胞与固定化酶第94-95页
        3.3.4 游离细胞扩散限制效应第95-102页
        3.3.5 游离细胞酶反应动力学和失活动力学第102-108页
    3.4 游离细胞内酶反应动力学拟合过程第108-116页
        3.4.1 游离细胞酶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析第108页
        3.4.2 游离细胞酶反应动力学拟合过程第108-113页
        3.4.3 游离细胞反应动力学中的温度影响第113-116页
    3.5 游离细胞酶失活动力学数据拟合第116-130页
        3.5.1 游离细胞酶失活动力学因素和模型分析第116-118页
        3.5.2 无反应条件下丙烯酰胺溶液浸泡酶失活动力学常数第118-119页
        3.5.3 有反应条件下丙烯酰胺浓度引起的酶失活动力学常数第119-121页
        3.5.4 有反应体系中丙烯腈浓度引起的酶失活动力学常数第121-124页
        3.5.5 总的酶失活动力学常数第124-126页
        3.5.6 温度对游离细胞酶失活动力学的影响第126-129页
        3.5.7 不同活力状态细胞的酶失活动力学常数第129-130页
    3.6 本章小结第130-133页
第四章 游离细胞反应体系中提高酶稳定性方法的研究第133-157页
    4.1 引言第133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133-136页
        4.2.1 无水合反应实验方法第133-134页
        4.2.2 有水合反应实验方法第134页
        4.2.3 菌种驯化和筛选的方法第134-135页
        4.2.4 游离细胞酶稳定性的测定方法第135页
        4.2.5 游离细胞对产物耐受性的测定方法第135-136页
    4.3 实际游离细胞反应体系中提高酶稳定性方法的研究第136-144页
        4.3.1 无水合反应体系中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第136-141页
        4.3.2 实际游离细胞反应体系中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第141-144页
    4.4 通过菌种驯化和筛选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第144-154页
        4.4.1 摇瓶培养加酶催化反应的菌体驯化过程第144-150页
        4.4.2 耐高温菌株的驯化第150-152页
        4.4.3 驯化菌株的传代稳定性研究第152-153页
        4.4.4 驯化菌株的酶稳定化机理探讨第153-154页
    4.5 本章小结第154-157页
第五章 游离细胞膜生物反应系统的设计第157-183页
    5.1 引言第157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157-161页
        5.2.1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第157页
        5.2.2 膜组件和膜材料第157-158页
        5.2.3 实验用中空纤维膜组件第158-159页
        5.2.4 膜件的评价方法第159-160页
        5.2.5 串联式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小试装置第160-161页
        5.2.6 串联式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扩试装置第161页
    5.3 游离细胞催化反应体系工业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第161-165页
        5.3.1 固定化细胞反应体系及其缺点第161-162页
        5.3.2 游离细胞催化反应体系第162-165页
    5.4 膜生物反应过程的设计第165-180页
        5.4.1 膜组件和膜材料的选择第166-168页
        5.4.2 中空纤维膜的评价第168-173页
        5.4.3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工业化放大和应用第173-175页
        5.4.4 膜生物反应器的选择与评价第175-178页
        5.4.5 串联式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第178-180页
    5.5 本章小结第180-183页
第六章 膜生物反应工艺的设计与验证第183-205页
    6.1 引言第18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83-184页
        6.2.1 单级非稳态工艺过程第183-184页
        6.2.2 单级拟稳态工艺过程第184页
        6.2.3 多级连续化工艺过程第184页
    6.3 单级非稳态工艺过程第184-191页
        6.3.1 膜生物反应器(1L)中的小试实验第184-188页
        6.3.2 50L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扩试实验第188-190页
        6.3.3 单级非稳态工艺实验总结第190-191页
    6.4 单级拟稳态工艺过程第191-198页
        6.4.1 单级拟稳态工艺过程可行性研究第191-194页
        6.4.2 单级拟稳态工艺过程中操作参数影响第194-197页
        6.4.3 单级拟稳态工艺实验总结第197-198页
    6.5 多级连续化工艺过程第198-203页
        6.5.1 多级连续化工艺过程设计第198-199页
        6.5.2 多级连续化工艺过程实验室小试流程第199-200页
        6.5.3 多级连续化工艺过程的可行性实验第200-203页
    6.6 本章小结第203-205页
第七章 膜生物反应工艺模型推导与优化第205-253页
    7.1 引言第205-206页
    7.2 单级非稳态工艺模型模拟与优化第206-220页
        7.2.1 单级非稳态工艺模型的模拟第206-211页
        7.2.2 单级非稳态工艺的模拟优化第211-219页
        7.2.3 单级非稳态工艺的优化控制策略第219-220页
    7.3 单级拟稳态工艺的模拟与优化第220-230页
        7.3.1 单级拟稳态工艺的模拟第220-223页
        7.3.2 单级拟稳态过程的模拟优化第223-229页
        7.3.3 单级拟稳态过程模拟优化的总结第229-230页
    7.4 多级连续化过程的模型模拟与优化第230-250页
        7.4.1 多级连续化过程的数学模拟第230-234页
        7.4.2 多级连续化过程的模型优化第234页
        7.4.3 反应级数的优化第234-235页
        7.4.4 应用动态规划对多级连续化工艺的优化第235-249页
        7.5.5 多级连续化过程模拟优化过程总结第249-250页
    7.5 不同工艺过程比较第250-251页
    7.6 本章小结第251-253页
第八章 游离细胞膜生物反应工艺的工业化应用第253-267页
    8.1 引言第253页
    8.2 膜生物反应工艺工业化流程设计第253-255页
    8.3 发酵液的前处理第255-258页
        8.3.1 游离细胞的微滤膜洗涤流程与操作第255-257页
        8.3.2 游离细胞微滤膜洗涤过程的评价第257-258页
    8.4 单级非稳态膜生物反应工艺的工业化应用第258-265页
        8.4.1 单级非稳态膜生物反应工艺的工业化应用过程第258-262页
        8.4.2 单级非稳态膜生物反应工艺过程的工业应用评价第262-265页
    8.5 游离细胞膜生物反应工业化应用总结第265-266页
    8.6 本章小结第266-267页
结论第267-270页
参考文献第270-277页
致谢及声明第277-278页
附录第278-291页
    附录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278-280页
    附录2 用GC分析丙烯酰胺与丙烯腈浓度的方法第280-282页
    附录3 用阿贝折射仪分析丙烯酰胺浓度的方法第282-284页
    附录4 菌浓和OD460的关系第284-285页
    附录5 50L扩试设备流程第285-286页
    附录6 单级非稳态过程模型模拟计算程序框图第286-287页
    附录7 多级连续化工艺过程模型模拟计算程序框图第287-289页
    附录8 年产5000吨丙烯酰胺流程主要设备尺寸估算第289-29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91-293页

论文共2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体系统运动学的数控插齿机加工误差分析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