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近代中国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从官制改革到五院政府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5-22页
第一章 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的基本理论第22-37页
    第一节 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概述第22-27页
        一、宪法变迁概述第22-24页
        二、中央官署变革概述第24-27页
    第二节 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的基本关系第27-37页
        一、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的四对基本关系第27-31页
        二、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基本关系之分析第31-37页
第二章 清末(1901-1911)的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第37-75页
    第一节 宪法理念的传入第37-44页
        一、宪法理念的传入历程第37-40页
        二、宪法理念传入时的冲突矛盾及文化整合重构第40-44页
    第二节 危局下的中央官署变革——光、宣两朝的中央官署改革第44-56页
        一、中央官署变革的前奏及背景第44-46页
        二、清末两次中央官署改革经过第46-49页
        三、清末中央官署改革之规范分析与历史分析第49-56页
    第三节 清末的宪法变迁—《钦定宪法大纲》及《十九信条》第56-70页
        一、清末两种宪法文件的出台第56-57页
        二、《钦定宪法大纲》体系和中央官署变革第57-66页
        三、《重大信条十九条》体系和中央官署变革第66-70页
    第四节 小结:清末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之关系第70-75页
第三章 民国前期(1912-1928)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第75-102页
    第一节 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界分第75-85页
        一、《临时约法》的出台及中央官署制度设计第75-80页
        二、《临时约法》下中央官署的实际运行第80-85页
    第二节 强人政治与中央官署变革第85-91页
        一、"新约法"与"超级总统制"第85-88页
        二、从总统到皇帝:寻找权威与人民的决断第88-91页
    第三节 武人干政下的中央官署变革第91-102页
        一、武人干政下的中央官署变革:总的描述第91-98页
        二、个案分析:武人干政下的国会制宪第98-102页
第四章 训政时期(1928-1946)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第102-138页
    第一节 个人集权向政党集权的转变第103-111页
        一、寻求新方案:孙中山的宪法思想第104-108页
        二、宪法理念的更新:党国体制第108-111页
    第二节 约法政治下的中央官署变革第111-122页
        一、从军法之治到约法之治第111-116页
        二、《训政约法》与中央官署变革第116-122页
    第三节 紧急状态下的中央官署变革第122-129页
        一、中央官署变革概要第122-128页
        二、中央官署变革与宪法变迁的关系第128-129页
    第四节 小结第129-138页
        一、训政时期中央官署制度与宪法变迁第129-132页
        二、训政时期党治国家模式的挑战第132-138页
第五章 四七国宪(1947-1949)与中央官署变革第138-151页
    第一节 四七国宪的中央官署制度设计第140-147页
        一、四七国宪的历史来源与变迁第140-145页
        二、四七国宪的中央官署制度设计第145-147页
    第二节 中央官署的实际运行与宪法变迁第147-151页
第六章 结论第151-181页
    第一节 近代中国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的双重特点第152-161页
        一、形式特点第154-156页
        二、实质特点第156-161页
    第二节 近代中国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的文化基因第161-181页
        一、被决定的我们:人是传统的"囚徒"第161-163页
        二、历史的遗产:中国前立宪状态下的中央官署制度及变革特点第163-175页
        三、文化基因:"德命"体系下的"上下一心"传统第175-181页
余论第181-188页
附录一: 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文献目录第188-189页
附录二: 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央政权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7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07-208页
后记第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研究
下一篇: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