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1.2.1 理论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2.2 实践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8-2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2章 多源异构交通安全数据融合与挖掘研究 | 第33-52页 |
2.1 多源异构交通安全数据分析 | 第33-38页 |
2.1.1 交通安全数据结构 | 第33-36页 |
2.1.2 交通安全事故要素 | 第36-37页 |
2.1.3 交通安全数据集成系统 | 第37-38页 |
2.2 多源异构交通安全数据融合 | 第38-44页 |
2.2.1 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 | 第39-40页 |
2.2.2 交通安全数据融合结构 | 第40-42页 |
2.2.3 交通安全数据融合系统功能结构 | 第42-44页 |
2.3 多源异构交通安全数据挖掘 | 第44-49页 |
2.3.1 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 | 第44-45页 |
2.3.2 交通安全数据关联规则算法 | 第45-49页 |
2.4 实例分析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事故多发点交通安全事故风险研判研究 | 第52-68页 |
3.1 基于交通流参数的事故多发点交通安全事件风险研判技术 | 第52-58页 |
3.1.1 研判模型 | 第53-55页 |
3.1.2 基于交通流参数的交通安全事件识别方法 | 第55-58页 |
3.2 事故多发点交通安全数据采集与特征变量分析 | 第58-61页 |
3.2.1 实时事故风险预测数据采集 | 第58-60页 |
3.2.2 交通安全事件特征变量 | 第60-61页 |
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事故多发点交通安全事件风险研判建模 | 第61-64页 |
3.3.1 支持向量机算法理论 | 第61-62页 |
3.3.2 特征变量筛选和最优核函数参数寻优 | 第62-63页 |
3.3.3 SVM 分类精度评价指标 | 第63-64页 |
3.3.4 LIBSVM 应用步骤 | 第64页 |
3.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速公路追尾事故风险预测分析 | 第64-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等级综合评估研究 | 第68-86页 |
4.1 恶劣天气与不良交通状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68-76页 |
4.1.1 恶劣天气对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68-73页 |
4.1.2 恶劣天气下交通安全评估等级及标准 | 第73-74页 |
4.1.3 不良交通状态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74-75页 |
4.1.4 不良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行车安全评估等级 | 第75-76页 |
4.2 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性综合评估模型 | 第76-82页 |
4.2.1 自由行驶状态下的行车安全性评估模型 | 第77-79页 |
4.2.2 跟车行驶状态下的行车安全性评估模型 | 第79-81页 |
4.2.3 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性综合评估模型 | 第81-82页 |
4.3 模型测算实例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安全性能评价研究 | 第86-104页 |
5.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能函数 | 第86-88页 |
5.1.1 路段长度选择 | 第86-87页 |
5.1.2 Types I-SPFs 模型 | 第87-88页 |
5.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 | 第88-92页 |
5.2.1 交通安全事故概率求解 | 第88-89页 |
5.2.2 交通安全服务水平计算 | 第89-92页 |
5.3 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安全性能评价模型 | 第92-97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3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 | 第93页 |
5.3.3 基于模糊区间理论的区域高速公路路网交通安全性能评价 | 第93-97页 |
5.4 案例分析-浙江省高速公路网络 | 第97-103页 |
5.4.1 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特性分析 | 第97-98页 |
5.4.2 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能函数构建 | 第98-100页 |
5.4.3 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分析 | 第100页 |
5.4.4 浙江省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安全性能评价 | 第100-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安全案例分析 | 第104-120页 |
6.1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交通安全信息综合集成系统应用 | 第104-105页 |
6.2 江苏省高速公路追尾事故风险预测应用 | 第105-107页 |
6.3 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等级评估 | 第107-108页 |
6.4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安全性能评价 | 第108-116页 |
6.4.1 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特性分析 | 第108-112页 |
6.4.2 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能函数构建 | 第112-114页 |
6.4.3 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分析 | 第114-115页 |
6.4.4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安全性能评价 | 第115-116页 |
6.5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安全性能改善对策 | 第116-11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3页 |
附录1 交通安全静态信息 | 第133-135页 |
附录2 交通安全动态信息 | 第135-138页 |
附录3 交通安全历史信息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39-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