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5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多相催化简介 | 第11-12页 |
1.3 过渡金属纳米粒子概述 | 第12-13页 |
1.3.1 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12-13页 |
1.3.2 固定金属纳米粒子在固相载体上 | 第13页 |
1.4 钯催化剂简述 | 第13-14页 |
1.5 胺化反应 | 第14-26页 |
1.5.1 胺化反应的制备方法 | 第14-26页 |
1.6 Suzuki偶联反应 | 第26-42页 |
1.6.1 Suzuki反应的制备方法 | 第28-42页 |
1.7 本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6页 |
第二章 Pd/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室温条件下催化醛和芳香硝基化合物一锅法还原胺反应的研究 | 第56-72页 |
2.1 引言 | 第56-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7-5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2.2.3 Pd/Fe_3O_4催化剂的制备 | 第58-59页 |
2.2.4 Pd/Fe_3O_4催化的各种醛类和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胺化反应 | 第59页 |
2.2.5 Pd/Fe_3O_4催化的醛和各种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胺化反应 | 第59页 |
2.2.6 催化剂对还原胺化反应的循环利用 | 第59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59-60页 |
2.3.1 形貌分析 | 第59页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59页 |
2.3.3 磁性分析 | 第59-60页 |
2.3.4 比表面积分析 | 第6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2.4.1 透射电镜分析 | 第60-61页 |
2.4.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61页 |
2.4.3 磁性分析 | 第61-62页 |
2.4.4 比表面积分析 | 第62-63页 |
2.4.5 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63-67页 |
2.5 本章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三章 功能化SBA-16负载二价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 | 第72-90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3-7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3.2.3 SBA-16的制备 | 第74页 |
3.2.4 3-APTES功能化SBA-16的制备 | 第74页 |
3.2.5 功能化SBA-16接枝2-乙酰基吡啶的制备 | 第74-75页 |
3.2.6 催化剂Pd(Ⅱ)-SBA-16的合成 | 第75页 |
3.2.7 催化Suzuki反应 | 第75-76页 |
3.2.8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第76页 |
3.3 分析与表征 | 第76-77页 |
3.3.1 形貌分析 | 第76页 |
3.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76页 |
3.3.3 比表面积分析 | 第76页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6-7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3.4.1 形貌分析 | 第77页 |
3.4.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77-78页 |
3.4.3 比表面积分析 | 第78-79页 |
3.4.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9-81页 |
3.4.5 催化Suzuki偶联反应 | 第81-85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四章 SBA-15负载零价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氢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 第90-100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0-92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0-9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1页 |
4.2.3 Pd/SBA-15的制备 | 第91-92页 |
4.2.4 Pd/SBA-15催化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 第92页 |
4.2.5 催化剂对还原反应的循环利用 | 第92页 |
4.3 分析与表征 | 第92页 |
4.3.1 形貌分析 | 第92页 |
4.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92页 |
4.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9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2-97页 |
4.4.1 形貌分析 | 第93-94页 |
4.4.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94页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94-95页 |
4.4.4 催化氢化还原反应 | 第95-97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0-10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