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森林土壤磷素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2.1 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形态和有机磷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研究 | 第13页 |
1.3 森林生态系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8页 |
1.3.1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物理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3.2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化学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3.3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生物学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案 | 第20-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2 研究样地 | 第21页 |
2.3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3.1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21-22页 |
2.3.2 土壤有效磷 | 第22页 |
2.3.3 土壤无机磷分级 | 第22页 |
2.3.4 土壤有机磷 | 第22页 |
2.3.5 土壤微生物量磷 | 第22-23页 |
2.3.6 土壤全磷 | 第23页 |
2.3.7 土壤容重、土壤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 | 第23页 |
2.3.8 土壤活性酸度和水解性总酸度 | 第23页 |
2.3.9 土壤有机碳 | 第23页 |
2.3.10 土壤氮素 | 第23页 |
2.3.11 土壤钾素 | 第23页 |
2.3.12 土壤酸性磷酸酶 | 第23页 |
2.3.13 土壤无机、有机磷转化强度 | 第23页 |
2.3.14 土壤微生物类群 | 第23-24页 |
2.3.15 土壤无机、有机解磷菌 | 第24页 |
2.3.16 新鲜叶片及叶片凋落物的养分 | 第24-25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3 典型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基本格局 | 第27-40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3.3.1 土壤有效磷的垂直分布格局与根际效应 | 第28-30页 |
3.3.2 土壤全磷的含量特征 | 第30-33页 |
3.3.3 土壤无机磷形态 | 第33-36页 |
3.3.4 土壤有机磷的垂直分布格局 | 第36-37页 |
3.3.5 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基本特征及其根际效应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4 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物理化学影响因素 | 第40-52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4.3.1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物理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4.3.2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化学影响因素 | 第41-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5 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生物学影响因素 | 第52-70页 |
5.1 前言 | 第5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9页 |
5.3.1 土壤酸性磷酸酶 | 第53-56页 |
5.3.2 土壤磷转化强度 | 第56-59页 |
5.3.3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种群结构 | 第59-63页 |
5.3.4 土壤解磷菌 | 第63-65页 |
5.3.6 叶片凋落物磷素的归还量 | 第65-69页 |
5.4 小结 | 第69-70页 |
6 讨论 | 第70-80页 |
6.1 土壤特性的内在关联性 | 第70-77页 |
6.2 人工林类型对森林土壤磷素的影响 | 第77-78页 |
6.3 生态系统管理与土壤磷供应 | 第78-80页 |
7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90-92页 |
附图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