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α-异硫氰酸酯参与的不对称有机催化环化反应—构建重要活性分子骨架的方法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概述第9-55页
    1.1 前言第9-10页
    1.2 异硫氰酸酯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进展第10-26页
        1.2.1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简介第10-11页
        1.2.2 早期异硫氰酸酯参与的环化反应第11-14页
        1.2.3 异硫氰酸酯参与的催化环加成反应第14-17页
        1.2.4 α-异硫氰酸酯参与的催化不对称加成/环化反应第17-26页
    1.3 构建重要活性分子骨架——螺环氧化吲哚的催化不对称环化反应研究进展第26-48页
        1.3.1 引言第26-28页
        1.3.2 不对称构建五员环螺环氧化吲哚第28-39页
        1.3.3 不对称构建六员环螺环氧化吲哚第39-46页
        1.3.4 不对称构建小环螺环氧化吲哚第46-48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8页
    1.5 参考文献第48-55页
第二章 α-异硫氰酸酯酰亚胺参与的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环化反应——构建手性螺环氧化吲哚分子骨架的新方法第55-90页
    2.1 课题的提出第55-56页
    2.2 课题的设计第56-57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7-58页
        2.3.2 底物的扩展第58-61页
        2.3.3 构型确定与过渡态推测第61-63页
        2.3.4 环化产物进一步的转化反应第63页
    2.4 小结第63-64页
    2.5 实验部分第64-87页
        2.5.1 试剂与仪器第64页
        2.5.2 催化剂的合成第64页
        2.5.3 反应底物的合成第64-66页
        2.5.4 典型的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环化反应步骤第66-67页
        2.5.5 螺环氧化吲哚产物的衍生化步骤第67-68页
        2.5.6 产物结构鉴定数据第68-87页
    2.6 参考文献第87-90页
第三章 异硫氰酸酯氧化吲哚参与的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环化反应——高效构建手性3,2’-吡咯啉啶螺环氧化吲哚分子骨架的新方法第90-115页
    3.1 课题的提出第90-92页
    3.2 课题的设计第92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2-96页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92-94页
        3.3.2 底物的扩展第94-96页
    3.4 小结第96-97页
    3.5 实验部分第97-111页
        3.5.1 试剂与仪器第97页
        3.5.2 催化剂的合成第97页
        3.5.3 反应底物的合成第97-98页
        3.5.4 典型的催化不对称Michael/环化反应步骤第98-99页
        3.5.5 产物结构鉴定数据第99-111页
    3.6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第四章 α-异硫氰酸酯酰亚胺参与的自环化/氮杂环丙烷开环反应——构建手性 β-氨基噁唑硫醚分子骨架的新方法第115-139页
    4.1 课题的提出第115-116页
    4.2 课题的设计第116-117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7-124页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117-120页
        4.3.2 底物的拓展第120-122页
        4.3.3 原位生成meso-氮杂环丙烷的反应第122页
        4.3.4 结构及绝对构型的确定第122-124页
    4.4 小结第124页
    4.5 实验部分第124-135页
        4.5.1 试剂与仪器第124页
        4.5.2 催化剂的合成第124-125页
        4.5.3 底物的合成第125-126页
        4.5.4 I3中间体的捕获第126-127页
        4.5.5 催化不对称开环反应的典型步骤第127页
        4.5.6 消旋氨基醇参与的不对称反应第127页
        4.5.7 从3aa到3aa-2的合成第127-128页
        4.5.8 3aa-3的合成第128页
        4.5.9 产物结构鉴定数据第128-135页
    4.6 参考文献第135-13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2页
    5.1 结论第139-141页
    5.2 展望第141-142页
附录Ⅰ:典型化合物谱图第142-167页
附录Ⅱ: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膨胀管用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负载型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一锅法还原胺化反应、Suzuki反应和加氢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