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处理工艺 | 第14-18页 |
1.1.1 MBR 工艺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1.2 MBR 工艺类型 | 第16-18页 |
1.1.3 MBR 工艺的优缺点 | 第18页 |
1.2 膜污染及表征方法 | 第18-26页 |
1.2.1 膜污染类型 | 第19-20页 |
1.2.2 泥饼层特性及表征方法 | 第20-25页 |
1.2.3 膜污染控制方法 | 第25-26页 |
1.3 膜污染物质及其污染特性 | 第26-32页 |
1.3.1 膜污染物质概述 | 第27-28页 |
1.3.2 生物污染 | 第28-29页 |
1.3.3 有机污染 | 第29-31页 |
1.3.4 无机污染 | 第31-32页 |
1.4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4.1 课题的来源 | 第32页 |
1.4.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2-33页 |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4-43页 |
2.1 A~2O-MBR 污水处理系统 | 第34-35页 |
2.1.1 工艺流程及运行维护 | 第34页 |
2.1.2 膜装置 | 第34-35页 |
2.2 污水来源及其水质特点 | 第35-36页 |
2.3 水质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4 膜污染倾向表征方法 | 第37-39页 |
2.5 污泥特性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2.5.1 絮体粒径分布 | 第39页 |
2.5.2 污泥粘度分析 | 第39页 |
2.5.3 溶解性有机物分析 | 第39页 |
2.5.4 污泥耗氧速率 | 第39-40页 |
2.5.5 污泥中微生物观察与多样性分析 | 第40页 |
2.6 膜污染物质的提取及表征方法 | 第40-43页 |
2.6.1 样品收集与制备 | 第40-41页 |
2.6.2 EPS 的提取与分析 | 第41页 |
2.6.3 EEM 光谱分析 | 第41页 |
2.6.4 分子量分布 GPC 分析 | 第41-42页 |
2.6.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页 |
2.6.6 AFM 分析 | 第42页 |
2.6.7 SEM 及 EDX 分析 | 第42-43页 |
3 A~2O-MBR 污水处理系统功效评价 | 第43-54页 |
3.1 西安思源学院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概述 | 第43-45页 |
3.1.1 污水收集系统 | 第44页 |
3.1.2 A~2O-MBR 污水处理系统简介 | 第44页 |
3.1.3 再生水回用系统 | 第44-45页 |
3.2 A~2O-MBR 系统的工艺特点 | 第45-48页 |
3.2.1 传统 A~2O 工艺特点 | 第45-46页 |
3.2.2 A~2O-MBR 系统特点 | 第46-48页 |
3.3 A~2O-MBR 系统处理效果 | 第48-52页 |
3.3.1 有机物去除效果 | 第48-50页 |
3.3.2 营养物去除效果 | 第50-51页 |
3.3.3 处理水水质评价 | 第51-52页 |
3.4 膜过滤性能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A~2O-MBR 系统膜污染物质的转移转化规律 | 第54-65页 |
4.1 A~2O-MBR 系统的生化处理特点 | 第54-59页 |
4.1.1 溶解氧(DO)沿程变化 | 第54-55页 |
4.1.2 氧化还原电位(ORP)沿程变化 | 第55-56页 |
4.1.3 污泥浓度沿程变化 | 第56-57页 |
4.1.4 污泥粘度沿程变化 | 第57-58页 |
4.1.5 微生物种群沿程变化 | 第58-59页 |
4.2 污泥颗粒粒径分布 | 第59-60页 |
4.3 胞外聚合物(EPS)分布 | 第60-62页 |
4.4 溶解性有机物(DOM)沿程变化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膜池中污染物质的特性及对比分析 | 第65-96页 |
5.1 膜池污泥特性 | 第65-70页 |
5.1.1 污泥基本特性 | 第65-66页 |
5.1.2 污泥的沉降性能 | 第66页 |
5.1.3 污泥的过滤性能 | 第66-67页 |
5.1.4 污泥的微生物活性 | 第67-69页 |
5.1.5 活性污泥的显微观察 | 第69-70页 |
5.2 DOM 的特性对比分析 | 第70-76页 |
5.2.1 DOM 的特性 | 第70-75页 |
5.2.2 DOM 的膜污染倾向 | 第75-76页 |
5.3 EPS 的分类及特性分析 | 第76-83页 |
5.3.1 EPS 的分类 | 第76-78页 |
5.3.2 EPS 的特性 | 第78-81页 |
5.3.3 EPS 的膜污染倾向 | 第81-83页 |
5.4 泥饼层污泥特性对比分析 | 第83-92页 |
5.4.1 污泥的过滤性能比较 | 第83-84页 |
5.4.2 污泥形态比较 | 第84-86页 |
5.4.3 微生物量及活性比较 | 第86-87页 |
5.4.4 有机和无机组分分析 | 第87-92页 |
5.5 膜表面污染层形态观察 | 第92-94页 |
5.5.1 SEM 分析 | 第93页 |
5.5.2 AFM 分析 | 第93-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A~2O-MBR 系统低 TMP 运行原理分析 | 第96-106页 |
6.1 恒通量模式下 TMP 的变化 | 第96-98页 |
6.1.1 TMP 的典型变化 | 第96-97页 |
6.1.2 A~2O-MBR 系统中 TMP 的变化 | 第97-98页 |
6.2 基于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98-101页 |
6.3 基于阻力模型的分析 | 第101-105页 |
6.3.1 膜过滤阻力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3页 |
6.3.2 膜过滤阻力模型分析 | 第103-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7 结论 | 第106-110页 |
7.1 结论 | 第106-108页 |
7.2 建议 | 第108-109页 |
7.3 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1页 |
附录1: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132页 |
附录2: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