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性能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反应程度 | 第11-13页 |
1.2.2 水化产物 | 第13-14页 |
1.2.3 硬化浆体性能 | 第14-16页 |
1.2.4 Ca(OH)_2含量及孔溶液碱度 | 第16-17页 |
1.2.5 耐久性问题 | 第17-18页 |
1.3 试验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3.1 复合胶凝材料反应程度 | 第19-20页 |
1.3.2 孔溶液碱度测试 | 第20-21页 |
1.3.3 C–S–H 凝胶微观结构性能 | 第21-23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性能 | 第26-44页 |
2.1 概述 | 第26-27页 |
2.2 试验 | 第27-31页 |
2.2.1 原材料与配合比 | 第27-28页 |
2.2.2 试样制备和测试方法 | 第28-31页 |
2.3 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和反应程度 | 第31-43页 |
2.3.1 水化热 | 第31-33页 |
2.3.2 矿渣反应程度 | 第33-35页 |
2.3.3 化学结合水 | 第35-38页 |
2.3.4 复合胶凝材料的总反应程度 | 第38-40页 |
2.3.5 孔溶液碱度 | 第40-42页 |
2.3.6 胶砂强度 | 第42-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与微观结构 | 第44-74页 |
3.1 概述 | 第4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3 水化产物 | 第45-47页 |
3.4 孔结构 | 第47-54页 |
3.5 浆体显微形貌 | 第54-63页 |
3.6 C–S–H 凝胶的微观形貌 | 第63-66页 |
3.7 C–S–H 凝胶的 Ca/Si 比 | 第66-69页 |
3.8 Ca(OH)_2含量 | 第69-73页 |
3.9 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浆体中 C–S–H 凝胶的微观特性 | 第74-90页 |
4.1 概述 | 第7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74-77页 |
4.2.1 纳米压痕试验 | 第74-76页 |
4.2.2 核磁共振试验 | 第76-77页 |
4.3 纳米压痕试验结果 | 第77-84页 |
4.3.1 胶凝材料的反应程度 | 第77-78页 |
4.3.2 水化相的微观力学性能及体积含量 | 第78-83页 |
4.3.3 C–S–H 凝胶 | 第83-84页 |
4.4 核磁共振试验结果 | 第84-88页 |
4.5 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侵蚀环境中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长期性能 | 第90-109页 |
5.1 概述 | 第90-91页 |
5.2 软水溶蚀下浆体的微观结构变化 | 第91页 |
5.2.1 配合比与试验方法 | 第91页 |
5.3 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溶蚀试验结果 | 第91-101页 |
5.3.1 孔隙结构 | 第91-93页 |
5.3.2 水化产物 | 第93-94页 |
5.3.3 Ca(OH)_2含量 | 第94-95页 |
5.3.4 显微形貌 | 第95-101页 |
5.4 复合胶凝材料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 第101-108页 |
5.4.1 混凝土配合比 | 第101-102页 |
5.4.2 试验方法 | 第102页 |
5.4.3 混凝土抗压强度 | 第102-103页 |
5.4.5 加速碳化试验结果 | 第103-106页 |
5.4.6 自然碳化试验结果 | 第106-108页 |
5.5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若干问题讨论 | 第109-11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