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1.1 硫丹的理化性质、使用与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1.1 硫丹的理化性质 | 第17页 |
1.1.2 硫丹的使用与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2 硫丹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 第18-20页 |
1.2.1 硫丹的可持久性 | 第18页 |
1.2.2 硫丹的生物富集性 | 第18-19页 |
1.2.3 硫丹的环境危害 | 第19-20页 |
1.3 硫丹的环境行为 | 第20-21页 |
1.3.1 硫丹在土壤和水体中的环境行为 | 第20-21页 |
1.3.2 硫丹在大气中的环境行为 | 第21页 |
1.4 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去除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1.4.1 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常用去除方法 | 第22-23页 |
1.4.2 表面活性剂增溶-生物修复有机污染的土壤 | 第23-28页 |
1.4.3 光催化降解在去除土壤有机污染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5 硫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1.5.1 微生物降解 | 第30-31页 |
1.5.2 植物修复 | 第31页 |
1.5.3 表面活性剂洗脱 | 第31页 |
1.5.4 化学降解 | 第31-32页 |
1.6 总结与展望 | 第32-33页 |
第2章 引言 | 第33-37页 |
2.1 立题背景 | 第33-3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2.2.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34-35页 |
2.2.2 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硫丹的微生物降解 | 第35页 |
2.2.3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对硫丹的光催化降解 | 第35页 |
2.2.4 微生物-光催化联合降解污染土壤中的硫丹 | 第35页 |
2.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5-36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6页 |
2.5 研究目标 | 第36-37页 |
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其对土壤中硫丹的洗脱效果 | 第37-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3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0-52页 |
3.2.1 单一表面活性剂对硫丹的增溶作用 | 第40-42页 |
3.2.2 非/阴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硫丹的增溶作用 | 第42-45页 |
3.2.3 添加Na_2SiO_3对表面活性剂溶解硫丹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4 表面活性剂及其组合洗脱土壤中的硫丹 | 第47-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4章 表面活性剂洗脱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硫丹 | 第55-8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7-6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1-83页 |
4.2.1 硫丹降解菌的纯化与形态特征 | 第61-62页 |
4.2.2 菌株的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 第62-64页 |
4.2.3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降解硫丹的影响 | 第64-73页 |
4.2.4 洗脱后土壤淋出液中硫丹的微生物降解 | 第73-77页 |
4.2.5 同时洗脱和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硫丹 | 第77-8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表面活性剂洗脱光催化降解土壤中的硫丹 | 第85-10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5.1.1 试剂与仪器 | 第8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7页 |
5.2.1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第88-91页 |
5.2.2 土壤淋出液中硫丹的光催化降解 | 第91-103页 |
5.2.3 同时洗脱和光催化降解土壤中的硫丹 | 第103-10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6章 表面活性剂增溶微生物-光催化联合降解污染土壤中的硫丹 | 第109-12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6.1.1 试剂与仪器 | 第109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109-110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1页 |
6.2.1 同时洗脱和微生物降解3d后光催化降解 | 第110-113页 |
6.2.2 同时洗脱和微生物降解6d后光催化降解 | 第113-115页 |
6.2.3 同时洗脱和微生物降解9d后光催化降解 | 第115-118页 |
6.2.4 硫丹及其代谢产物去除方法比较 | 第118-12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3-125页 |
7.1 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页 |
7.3 建议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