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四氧化三铁基磁性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52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无机磁性材料的制备第18-25页
        1.2.1 沉淀法第18-20页
        1.2.2 微乳液法第20-21页
        1.2.3 热分解法第21-22页
        1.2.4 水热法第22-24页
        1.2.5 其他方法第24-25页
    1.3 磁性Fe_3O_4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第25-39页
        1.3.1 有机分子的修饰第25-27页
        1.3.2 无机纳米材料的修饰第27-30页
        1.3.3 磁性聚合物材料第30-39页
    1.4 磁性材料的应用第39-49页
        1.4.1 水处理应用第39-42页
        1.4.2 生物医学应用第42-48页
            1.4.2.1 生物分离与纯化第43-46页
            1.4.2.2 可控药物释放第46-47页
            1.4.2.3 磁共振成像(MRI)第47-48页
        1.4.3 催化剂第48-49页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49-52页
第二章 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二乙烯基苯)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第52-81页
    2.1 实验部分第53-56页
        2.1.1 试剂第53页
        2.1.2 试剂的处理第53-54页
        2.1.3 油酸包覆的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4页
        2.1.4 磁性多孔微球的制备第54页
        2.1.5 磁性微球的表征第54-55页
        2.1.6 苯酚标准溶液的配制第55页
        2.1.7 苯酚的吸附与磁分离第55-56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56-76页
        2.2.1 多孔聚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制备第56-57页
        2.2.2 磁性多孔微球的红外分析第57-58页
        2.2.3 微球的表面形貌分析第58-60页
        2.2.4 磁性多孔微球的孔结构第60-66页
            2.2.4.1 吸脱附表征结果第60-64页
            2.2.4.2 压汞法表征结果第64-66页
        2.2.5 致孔剂类型对微球孔结构的影响第66-73页
            2.2.5.1 对比表面积的影响第66-70页
            2.2.5.2 对孔面积的影响第70页
            2.2.5.3 对平均孔径的影响第70-71页
            2.2.5.4 对孔隙率的影响第71页
            2.2.5.5 对孔径分布的影响第71-73页
        2.2.6 磁性多孔微球的磁性能第73-74页
        2.2.7 磁性多孔微球的热重和XRD分析第74-76页
    2.3 磁性多孔微球在含苯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第76-79页
        2.3.1 苯酚的吸附与磁分离第76页
        2.3.2 苯酚标准直线的拟合第76-77页
        2.3.3 磁性微球的分离效率第77-79页
    2.4 小结第79-81页
第三章 Fe_3O_4/聚(苯乙烯-co-二乙烯基苯)/SiO_2磁性多孔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第81-105页
    3.1 实验部分第82-84页
        3.1.1 试剂第82页
        3.1.2 试剂的处理第82页
        3.1.3 油酸包覆的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第82页
        3.1.4 Fe_3O_4/poly(St-co-DVB)(FSD)磁性微球的制备第82-83页
        3.1.5 Fe_3O_4/poly(St-co-DVB)/SiO_2(FSDSi)的制备第83页
        3.1.6 Fe_3O_4/poly(St-co-DVB)/SiO_2/TiO_2磁性微球的制备第83页
        3.1.7 磁性微球的表征第83-84页
        3.1.8 罗丹明B标准溶液的配制第84页
        3.1.9 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第8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84-103页
        3.2.1 Fe_3O_4/poly(St-co-DVB)/SiO_2/(FSDSi)磁性微球的制备第84-85页
            3.2.1.1 Fe_3O_4/poly(St-co-DVB)(FSD)磁性微球的制备第84页
            3.2.1.2 Fe_3O_4/poly(St-co-DVB)/SiO_2(FSDSi)磁性微球的制备第84-85页
        3.2.2 FSD和FSDSi磁性微球的表面形貌分析第85-92页
            3.2.2.1 FSD磁性微球的表面形貌分析第85-89页
            3.2.2.2 FSDSi磁性微球的表面形貌分析第89-92页
        3.2.3 FSD和FSDSi磁性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第92-95页
        3.2.4 FSD和FSDSi磁性微球的红外分析第95-96页
        3.2.5 FSD和FSDSi磁性微球的磁性能第96-97页
        3.2.6 FSD和FSDSi磁性微球的热重和XRD分析第97-99页
        3.2.7 FSDSi磁性微球的孔结构第99-100页
        3.2.8 Fe_3O_4/poly(St-co-DVB)/SiO_2/TiO_2磁性催化剂的形貌和性质第100-101页
        3.2.9 Fe_3O_4/poly(St-co-DVB)/SiO_2/TiO_2磁性催化剂对RhB的光催化第101-103页
    3.3 小结第103-105页
第四章 中空多孔Fe_3O_4/SiO_2/PZS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第105-141页
    4.1 实验部分第106-109页
        4.1.1 试剂第106页
        4.1.2 试剂的处理第106页
        4.1.3 中空多孔Fe_3O_4微球的制备第106-107页
        4.1.4 制备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磁性微球第107页
        4.1.5 中空Fe_3O_4/nSiO_2磁性微球的制备第107页
        4.1.6 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PZS磁性微球的制备第107-108页
        4.1.7 中空多孔Fe_3O_4/nSiO_2/PZS磁性微球的制备第108页
        4.1.8 二茂铁二甲酰氯(Fc-COCl)的合成第108页
        4.1.9 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PZS/Fc磁性微球的制备第108页
        4.1.10 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PZS/Au与Fe_3O_4/nSiO_2/PZS/Au磁性微球的制备第108-109页
        4.1.11 磁性微球的表征第109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109-139页
        4.2.1 多孔中空Fe_3O_4磁性微球的制备第109-122页
            4.2.1.1 中空多孔Fe_3O_4磁性微球的粒径第111-118页
            4.2.1.2 中空多孔Fe_3O_4微球的晶体结构第118-119页
            4.2.1.3 中空多孔Fe_3O_4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第119-122页
        4.2.2 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和Fe_3O_4/nSiO_2微球的制备第122-125页
        4.2.3 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PZS和Fe_3O_4/nSiO_2/PZS微球的制备第125-134页
        4.2.4 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PZS微球的应用第134-139页
            4.2.4.1 制备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PZS/Fc微球第134页
            4.2.4.2 制备多孔中空Fe_3O_4/mSiO_2/PZS/Au与Fe_3O_4/nSiO_2/PZS/Au磁性微球第134-137页
            4.2.4.3 中空多孔Fe_3O_4/mSiO_2/PZS/Au磁性微球的催化性能第137-139页
    4.3 小结第139-141页
第五章 包裹聚合法制备Fe_3O_4/PZS/Au磁性纳米线第141-167页
    5.1 实验部分第142-143页
        5.1.1 试剂第142页
        5.1.2 试剂的处理第142页
        5.1.3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第142页
        5.1.4 Fe_3O_4/PZS磁性纳米线的制备第142页
        5.1.5 Fe_3O_4/PZS/Au磁性纳米线的制备第142页
        5.1.6 磁性纳米线的表征第142-143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43-165页
        5.2.1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第143-147页
        5.2.2 Fe_3O_4/PZS纳米线的制备第147-163页
            5.2.2.1 Fe_3O_4/OA纳米粒子油酸包覆量对Fe_3O_4/PZS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48-151页
            5.2.2.2 Fe_3O_4/OA的加入量对Fe_3O_4/PZS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51-154页
            5.2.2.3 HCCP与BPS添加量对Fe_3O_4/PZS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54-156页
            5.2.2.4 超声功率对Fe_3O_4/PZS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56-157页
            5.2.2.5 Fe_3O_4/PZS磁性纳米线的性能第157-163页
        5.2.3 制备Fe_3O_4/PZS/Au磁性纳米线第163-165页
    5.3 小结第165-167页
第六章 原位聚合法制备磁性聚磷腈纳米线第167-194页
    6.1 实验部分第168-169页
        6.1.1 试剂第168页
        6.1.2 试剂的处理第168页
        6.1.3 Fe_3O_4纳米线的制备第168页
        6.1.4 Fe_3O_4/PZS磁性纳米线的制备第168-169页
        6.1.5 Fe_3O_4/PZS/Au磁性纳米线的制备第169页
        6.1.6 磁性纳米线的表征第169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69-192页
        6.2.1 Fe_3O_4纳米线的制备第169-179页
            6.2.1.1 PEG浓度对Fe_3O_4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71-173页
            6.2.1.2 PEG分子量对Fe_3O_4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73-174页
            6.2.1.3 反应时间对Fe_3O_4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74-175页
            6.2.1.4 硫酸亚铁与硫代硫酸钠摩尔比对Fe_3O_4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75-176页
            6.2.1.5 Fe_3O_4纳米线的性质第176-179页
        6.2.2 Fe_3O_4/PZS纳米线的制备第179-185页
            6.2.2.1 HCCP与BPS添加量对Fe_3O_4/PZS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80-182页
            6.2.2.2 超声功率对Fe_3O_4/PZS纳米线形貌的影响第182-183页
            6.2.2.3 Fe_3O_4/PZS磁性纳米线的性能第183-185页
        6.2.3 制备Fe_3O_4/PZS/Au磁性纳米线第185-192页
            6.2.3.1 Fe_3O_4/PZS/Au磁性纳米线的形貌第186-189页
            6.2.3.2 Fe_3O_4/PZS/Au磁性纳米线的催化性能第189-192页
    6.3 小结第192-194页
第七章 结论第194-201页
    7.1 主要结论第194-19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99-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2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24-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葡萄冬剪枝条抗氧化特性及活性酚类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表面活性剂增溶微生物—光催化联合降解污染土壤中的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