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1 水运工程定义 | 第10页 |
1.3.2 质量与安全的概念 | 第10-11页 |
1.3.3 水运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 第11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我国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历程演进分析 | 第14-28页 |
2.1 我国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的历史演进 | 第14-15页 |
2.2 我国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发展分析 | 第15-17页 |
2.2.1 历年主要工作思路 | 第15-16页 |
2.2.2 我国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相应制度变化分析 | 第16-17页 |
2.3 我国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的状况分析 | 第17-28页 |
2.3.1 工程质量逐年提高 | 第17-23页 |
2.3.2 施工安全显著增强 | 第23-26页 |
2.3.3 监理作用发挥明显 | 第26-28页 |
第三章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与析 | 第28-37页 |
3.1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概况 | 第28-29页 |
3.2 HX 省水运工程的区位优势 | 第29页 |
3.3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及其机构 | 第29-31页 |
3.4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第31-34页 |
3.5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程序和工作流程 | 第34-37页 |
3.5.1 监督手续和施工安全备案手续 | 第34-35页 |
3.5.2 工作流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比较研究 | 第37-45页 |
4.1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与福建省质量安全监管的比较研究 | 第37-41页 |
4.1.1 机构设置与人员比较 | 第37页 |
4.1.2 监管的方式方法比较 | 第37-40页 |
4.1.3 建设项目规模比较 | 第40-41页 |
4.1.4 投融资体制的比较 | 第41页 |
4.2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与天津港质量安全监管的比较研究 | 第41-43页 |
4.2.1 机制体制的比较 | 第41-42页 |
4.2.2 监管措施及投资主体的比较 | 第42-43页 |
4.3 比较的结论与借鉴意义 | 第43-45页 |
第五章 HX 省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分析 | 第45-50页 |
5.1 水运工程建设规模扩大与质量安全监管的矛盾 | 第45-46页 |
5.1.1 建设单位管理需规范 | 第45-46页 |
5.1.2 监督人员数量不足 | 第46页 |
5.1.3 监督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与质量安全监管要求不平衡 | 第46页 |
5.1.4 未批先建项目增多未形成有效监管覆盖面 | 第46页 |
5.2 不合理工期与质量安全监管的矛盾 | 第46-47页 |
5.2.1 工程实体与外观质量差 | 第47页 |
5.2.2 施工安全存在安全隐患多 | 第47页 |
5.2.3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难度大 | 第47页 |
5.3 国家对建筑行业上层设计不完善,使得监理定位不明晰 | 第47-50页 |
5.3.1 监理取费不能严格执行标准费率,取费普遍低 | 第47-48页 |
5.3.2 监理市场未完全市场化,存在地方保护问题 | 第48-49页 |
5.3.3 监理巡视、旁站不到位各项检查验收不严格 | 第49页 |
5.3.4 工地试验室的建立和监理平行试验检测制度需进一步规范 | 第49页 |
5.3.5 监理职责不清晰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的改进对策 | 第50-54页 |
6.1 科技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第50页 |
6.1.1 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信息化 | 第50页 |
6.1.2 建立质量安全监管项目数字网络化 | 第50页 |
6.2 实施差别化管理的对策 | 第50-51页 |
6.2.1 消除实施平均分配资源的监督思路 | 第50页 |
6.2.2 工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监督 | 第50-51页 |
6.3 引入第三方检测制度的对策 | 第51-52页 |
6.3.1 建立完善第三方检测制度 | 第51页 |
6.3.2 发挥试验检测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 | 第51-52页 |
6.3.3 水运工程项目验证性检验满足工程验收需要 | 第52页 |
6.4 完善监理岗位登记和总监负责制的对策 | 第52-54页 |
第七章 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改进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4-56页 |
7.1 将科技信息化作为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前提 | 第54页 |
7.2 将监理市场的规范化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坚实基础 | 第54页 |
7.3 将第三方检测制度的严格执行,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切实保障 | 第54-55页 |
7.4 将监督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