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工程背景 | 第10-13页 |
1.2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连续梁 | 第13-15页 |
1.2.1 应用情况 | 第13-14页 |
1.2.2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连续梁的特点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常用的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 | 第15-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8-19页 |
2 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工程简介 | 第19-24页 |
2.2.1 上部结构、支座 | 第19-21页 |
2.2.2 预应力的配置 | 第21-22页 |
2.2.3 下部结构和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2.2.4 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 | 第23-24页 |
2.3 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24-25页 |
2.3.1 纵、横向分格 | 第24-25页 |
2.3.2 预应力筋的简化处理 | 第25页 |
2.3.3 桩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5页 |
2.4 荷载标准和材料参数 | 第25-26页 |
2.5 符号规定 | 第26页 |
2.5.1 正负号规定 | 第26页 |
2.5.2 编号说明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上部结构主力作用下的分析 | 第27-49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恒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状态 | 第27-32页 |
3.2.1 支座反力 | 第27-28页 |
3.2.2 主梁位移 | 第28-29页 |
3.2.3 主梁应力 | 第29-31页 |
3.2.4 横梁应力 | 第31-32页 |
3.3 活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状态 | 第32-38页 |
3.3.1 计算方法 | 第32页 |
3.3.2 支座反力 | 第32-33页 |
3.3.3 主梁位移 | 第33-34页 |
3.3.4 主梁应力 | 第34-36页 |
3.3.5 横梁应力 | 第36-38页 |
3.4 恒载和活载组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状态 | 第38-43页 |
3.4.1 支座反力 | 第38页 |
3.4.2 主梁位移 | 第38-40页 |
3.4.3 主梁应力 | 第40-41页 |
3.4.4 横梁应力 | 第41-43页 |
3.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变形和受力状态的影响 | 第43-48页 |
3.5.1 收缩徐变的计算方法 | 第43页 |
3.5.2 对支座反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3 对主梁变形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4 对受力状态的影响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上部结构附加力作用下的分析 | 第49-58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风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状态 | 第49-51页 |
4.2.1 风压和风荷载工况 | 第49-50页 |
4.2.2 风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温度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 第51-57页 |
4.3.1 温度工况和物理参数 | 第51-52页 |
4.3.2 梁体整体升温30℃引起的变形和受力状态 | 第52-55页 |
4.3.3 梁体日照温差引起的变形和受力状态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下部结构的计算 | 第58-65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地质参数 | 第58页 |
5.2.1 位置、地形和地貌 | 第58页 |
5.2.2 地层 | 第58页 |
5.3 桩基布置和计算方法 | 第58-64页 |
5.3.1 桩基布置 | 第58-62页 |
5.3.2 桩的承载能力 | 第62-63页 |
5.3.3 上部结构和桥墩的传来的竖向荷载 | 第63-64页 |
5.3.4 桩的承载能力检算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A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