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言 | 第10-15页 |
0.1 知识产权第一冤案的反思 | 第10-11页 |
0.1.1 案件的基本事实与判决 | 第10-11页 |
0.1.2 案件涉及的三大疑难困境 | 第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3页 |
0.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3-15页 |
0.4.1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0.4.2 研究的内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瑕疵合同及商业秘密侵权司法救济概述 | 第15-21页 |
1.1 瑕疵合同概念及种类 | 第15-16页 |
1.1.1 瑕疵合同概念 | 第15页 |
1.1.2 瑕疵合同分类 | 第15-16页 |
1.2 商业秘密侵权概念及种类 | 第16-18页 |
1.2.1 商业秘密侵权概念 | 第16页 |
1.2.2 我国三种商业秘密侵权形式比较分析 | 第16-18页 |
1.3 瑕疵合同与商业秘密侵权的关系 | 第18-21页 |
1.3.1 瑕疵合同下商业秘密侵权亟需司法救济的现实性 | 第18-19页 |
1.3.2 瑕疵合同下商业秘密侵权亟需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瑕疵合同下商业秘密侵权的原因探究 | 第21-31页 |
2.1 商业秘密确权的三种途径及其冲突 | 第21-22页 |
2.1.1 商业秘密确权的三种途径 | 第21页 |
2.1.2 商业秘密确权归属的冲突 | 第21-22页 |
2.2 瑕疵合同下商业秘密侵权存在的现实原因 | 第22-25页 |
2.2.1 商业秘密合同主体混同 | 第22-23页 |
2.2.2 商业秘密合同成果归属混同 | 第23-24页 |
2.2.3 商业秘密合同争议解决与救济途径欠缺 | 第24-25页 |
2.3 商业秘密救济理论基础及比较 | 第25-31页 |
2.3.1 商业秘密救济合同法理论 | 第25-26页 |
2.3.2 商业秘密救济侵权法理论 | 第26-28页 |
2.3.3 商业秘密救济理论比较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瑕疵合同下商业秘密侵权救济困境 | 第31-44页 |
3.1 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中的救济困境 | 第31-38页 |
3.1.1 民事救济困境 | 第31-35页 |
3.1.2 刑事救济困境 | 第35-37页 |
3.1.3 刑民交叉问题 | 第37-38页 |
3.2 域外商业秘密救济借鉴 | 第38-44页 |
3.2.1 英美法系借鉴 | 第38-41页 |
3.2.2 大陆法系借鉴 | 第41-43页 |
3.2.3 两大法系救济制度启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瑕疵合同下商业秘密侵权救济的法律思考 | 第44-51页 |
4.1 严格适用先民后刑原则 | 第44-45页 |
4.1.1 理论上的先民后刑 | 第44页 |
4.1.2 实践中的先民后刑 | 第44-45页 |
4.2 瑕疵合同商业秘密侵权事先救济 | 第45-47页 |
4.2.1 明确商业秘密的权利主体 | 第46页 |
4.2.2 明确商业秘密的权利归属 | 第46页 |
4.2.3 明确商业秘密合同争议解决和救济途径 | 第46-47页 |
4.3 瑕疵合同下商业秘密侵权救济制度完善 | 第47-49页 |
4.3.1 尝试禁令制度的救济途径 | 第47-48页 |
4.3.2 第三人的救济完善 | 第48页 |
4.3.3 增设惩罚性损害赔偿 | 第48-49页 |
4.3.4 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 | 第49页 |
4.4 瑕疵合同纠纷下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救济途径完善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