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5.1 舆情与舆论 | 第12-13页 |
1.5.2 网络舆情 | 第13页 |
1.6 本文章节结构 | 第13-15页 |
2 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演变规律 | 第15-24页 |
2.1 网络舆情的多面特征 | 第15-20页 |
2.1.1 趋真性 | 第16页 |
2.1.2 排他性 | 第16-17页 |
2.1.3 可控性 | 第17页 |
2.1.4 局限性 | 第17-20页 |
2.2 网络舆情在演变中所呈现的规律 | 第20-24页 |
2.2.1 演变并非直线式发展,而是处于波动中 | 第20-21页 |
2.2.2 演变并非固定在单一阵地,而是在不同阵地相互转化 | 第21-22页 |
2.2.3 演变过程中舆情呈现出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的趋势 | 第22-24页 |
3 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变 | 第24-32页 |
3.1 孕育与诞生阶段 | 第25-26页 |
3.2 成长与扩撒阶段 | 第26-27页 |
3.3 鼎盛与波动阶段 | 第27-28页 |
3.4 衰退与消亡阶段 | 第28-32页 |
4 网络舆情应对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32-40页 |
4.1 宏观层面的困境 | 第32-35页 |
4.1.1 收集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4.1.2 分析机制片面 | 第33页 |
4.1.3 引导机制匮乏 | 第33-35页 |
4.2 基层舆情工作者面临的困境 | 第35-40页 |
4.2.1 敏感词屏蔽 | 第35页 |
4.2.2 表达空间与载体多样化 | 第35-36页 |
4.2.3 信息量大而繁琐 | 第36-37页 |
4.2.4 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史无前例 | 第37-38页 |
4.2.5 人才和设备缺乏 | 第38页 |
4.2.6 网络管制 | 第38-40页 |
5 做好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及预警的对策建议 | 第40-45页 |
5.1 完善工作机制 | 第40-42页 |
5.1.1 建立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及收集机制 | 第40页 |
5.1.2 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 | 第40-41页 |
5.1.3 完善舆情应对引导机制 | 第41-42页 |
5.2 提高舆情工作者素养 | 第42-43页 |
5.2.1 提高舆情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 第42页 |
5.2.2 提高舆情工作者的技能 | 第42-43页 |
5.3 形成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预警系统 | 第43-45页 |
6 结语与研究不足 | 第45-47页 |
6.1 结语 | 第45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