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三港池泊位码头改造工程通航安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第2章 改造工程海域的通航环境分析 | 第14-3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1.2 三港池泊位现状 | 第14-15页 |
2.1.3 总平面布置 | 第15-18页 |
2.2 自然环境分析 | 第18-21页 |
2.2.1 气象 | 第18-20页 |
2.2.2 水文 | 第20-21页 |
2.3 港口环境分析 | 第21-23页 |
2.3.1 港口 | 第21-23页 |
2.3.2 航道 | 第23页 |
2.4 交通环境条件 | 第23-28页 |
2.4.1 代表船型 | 第23-24页 |
2.4.2 交通流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2.4.3 航迹分布统计 | 第25-26页 |
2.4.4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4.5 事故空间分布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2.5 监管机构和救助力量 | 第28-32页 |
2.5.1 天津港VTS | 第28-29页 |
2.5.2 海事巡逻船 | 第29-30页 |
2.5.3 搜救力量 | 第30-32页 |
第3章 码头改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 第32-42页 |
3.1 码头改造合理性分析 | 第32页 |
3.2 工程设计要素规范性研究 | 第32-37页 |
3.2.1 港池宽度 | 第32页 |
3.2.2 码头前沿高程 | 第32-33页 |
3.2.3 泊位长度 | 第33-34页 |
3.2.4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 | 第34-35页 |
3.2.5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水深 | 第35-36页 |
3.2.6 港池及回旋水域水深 | 第36-37页 |
3.2.7 回旋水域直径 | 第37页 |
3.2.8 制动水域 | 第37页 |
3.3 码头靠泊能力的适应性分析 | 第37-40页 |
3.3.1 船舶系缆力分析 | 第38-39页 |
3.3.2 码头防撞力分析 | 第39-40页 |
3.4 船型发展的一致性分析 | 第40-42页 |
第4章 码头改造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42-52页 |
4.1 码头改造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42-45页 |
4.1.1 码头改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42页 |
4.1.2 风对船舶停泊及航行安全的影响 | 第42-44页 |
4.1.3 流对船舶停泊及航行安全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泊位码头改造对交通组织的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4.2.1 码头改造对船舶交通流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泊位码头改造对主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46页 |
4.3 对港口设施、功能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46-52页 |
4.3.1 被改造泊位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 | 第47-50页 |
4.3.2 码头改造对南1 | 第50页 |
4.3.3 码头改造对5+000以西泊位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4 码头改造对其他泊位的影响 | 第51-52页 |
第5章 码头改造所在水域通航风险评价 | 第52-66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5页 |
5.1.1 风 | 第52-53页 |
5.1.2 流 | 第53页 |
5.1.3 能见度 | 第53页 |
5.1.4 冰 | 第53-54页 |
5.1.5 航道尺度 | 第54页 |
5.1.6 航道弯曲度 | 第54页 |
5.1.7 交通流 | 第54页 |
5.1.8 小结 | 第54-55页 |
5.2 风险评价模型 | 第55-58页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5-56页 |
5.2.2 评价模型 | 第56-58页 |
5.3 三港池海域通航风险评价 | 第58-63页 |
5.3.1 自然条件评价 | 第58-59页 |
5.3.2 交通条件评价 | 第59-60页 |
5.3.3 航道条件评价 | 第60-61页 |
5.3.4 码头设计要素评价 | 第61-62页 |
5.3.5 风险评价等级 | 第62-63页 |
5.4 风险控制措施 | 第63-6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