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9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9-10页 |
1.1.3 区域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3-14页 |
1.4.1 必要性 | 第13页 |
1.4.2 可行性 | 第13-14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2.1.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2.1.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2.2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8-19页 |
2.2.1 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18-19页 |
2.2.2 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产业培育 | 第19页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回顾 | 第19-20页 |
2.3.1 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19-20页 |
2.3.2 波特-钻石理论 | 第20页 |
2.3.3 筱原三代平-两基准理论 | 第20页 |
2.3.4 弗农-梯度转移理论 | 第20页 |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扩散和技术研发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4.1 T.H gerstrand-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 第20-21页 |
2.4.2 曼斯菲尔德-技术模仿理论 | 第21页 |
2.4.3 门茨-技术僵局理论 | 第21页 |
2.5 甄选评价的学术争论 | 第21-23页 |
2.5.1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特征角度构建甄选标准 | 第21-22页 |
2.5.2 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构建甄选标准 | 第22页 |
2.5.3 从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关联的角度构建甄选标准 | 第22-23页 |
3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23-27页 |
3.1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况 | 第23-25页 |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目标介绍 | 第23页 |
3.1.2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分析 | 第23-25页 |
3.2 重庆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点 | 第25-27页 |
3.2.1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层级偏低 | 第25页 |
3.2.2 产业效益仍然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第25页 |
3.2.3 技术开发经费较少,金融扶持制度相对滞后 | 第25-26页 |
3.2.4 研发技术转化率低,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欠缺 | 第26-27页 |
4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体系和培育路径的模型设计 | 第27-40页 |
4.1 产业甄选及培育路径框架 | 第27-28页 |
4.2 产业甄选评价体系 | 第28-37页 |
4.2.1 甄选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 第28页 |
4.2.2 产业甄选评价内容 | 第28-29页 |
4.2.3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体系的构造 | 第29-32页 |
4.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指标权重确定 | 第32-34页 |
4.2.5 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指标评价方法 | 第34-36页 |
4.2.6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界定 | 第36-37页 |
4.3 产业培育路径设计 | 第37-40页 |
4.3.1 加速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产业类型Ⅰ | 第37-38页 |
4.3.2 提升区域产业匹配度,强化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类型Ⅱ | 第38页 |
4.3.3 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类型Ⅲ | 第38-40页 |
5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甄选评价 | 第40-57页 |
5.1 产业匹配度指标评估框架 | 第40-48页 |
5.1.1 测算指标主观权重 | 第40-43页 |
5.1.2 测算指标客观权重 | 第43-45页 |
5.1.3 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最终权重 | 第45页 |
5.1.4 产业匹配度模糊综合分析 | 第45-48页 |
5.2 产业领先度指标评估框架 | 第48-51页 |
5.2.1 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 | 第48-49页 |
5.2.2 熵权法客观赋权 | 第49-50页 |
5.2.3 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0-51页 |
5.2.4 产业领先度综合评价 | 第51页 |
5.3 产业研发水平指标评估框架 | 第51-57页 |
5.3.1 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 | 第51-52页 |
5.3.2 熵权法客观赋权 | 第52-53页 |
5.3.3 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3-54页 |
5.3.4 产业研发水平模糊综合分析 | 第54-57页 |
6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设计 | 第57-63页 |
6.1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 第57-60页 |
6.2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总方针 | 第60-63页 |
6.2.1 全面推进和区域特点相结合 | 第60页 |
6.2.2 改善技术生态环境,增强技术研发水平 | 第60-61页 |
6.2.3 完善技术培育体制,提高政策实施力度 | 第61-62页 |
6.2.4 健全产业投融资体系,提高现代金融扶持力度 | 第62页 |
6.2.5 加速产业发展进程,升级产业合作层次 | 第62-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页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