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 兔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研究概述 | 第13-18页 |
1.1 形态、培养和培养特性 | 第13-14页 |
1.2 兔波氏杆菌的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 第14-17页 |
1.2.1 菌毛 | 第15页 |
1.2.2 菌毛血黏素 | 第15页 |
1.2.3 百日咳杆菌黏附素 | 第15-16页 |
1.2.4 皮肤坏死毒素 | 第16页 |
1.2.5 腺苷酸环化酶溶血素 | 第16-17页 |
1.2.6 支气管细胞毒素 | 第17页 |
1.2.7 Ⅲ型分泌系统 | 第17页 |
1.3 兔巴氏杆菌的血清分型 | 第17-18页 |
2 兔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病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1 兔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病的流行性病学 | 第18-19页 |
2.2 兔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9-20页 |
3 16S rRNA基因和Kmtl基因的研究 | 第20-21页 |
3.1 兔波氏杆菌16S rRNA基因的研究 | 第20页 |
3.2 兔巴氏杆菌Kmt1基因的研究 | 第20-21页 |
4 兔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21-29页 |
4.1 普通细菌学检测方法 | 第21页 |
4.2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1-22页 |
4.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4.4 LAMP技术 | 第23-29页 |
4.4.1 LAMP法简介 | 第23页 |
4.4.2 LAMP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6页 |
4.4.3 LAMP法的基本特点 | 第26-27页 |
4.4.4 LAMP法的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4.4.5 LAMP产物的检测 | 第28页 |
4.4.6 LAMP法的应用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兔波氏杆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 第29-49页 |
1 材料 | 第29-31页 |
1.1 试验菌种 | 第29-30页 |
1.2 试验仪器 | 第30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2 方法 | 第31-36页 |
2.1 菌种的培养 | 第31页 |
2.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页 |
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1-32页 |
2.4 LAMP反应体系 | 第32页 |
2.5 PCR反应体系 | 第32-33页 |
2.6 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33-34页 |
2.6.1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3页 |
2.6.2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3页 |
2.6.3 dNTPs浓度的优化 | 第33页 |
2.6.4 Betaine浓度的优化 | 第33页 |
2.6.5 Mg~(2+)浓度的优化 | 第33页 |
2.6.6 Bst DNA Polymerase的优化 | 第33页 |
2.6.7 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33-34页 |
2.7 LAMP的特异性检测 | 第34页 |
2.8 LAMP产物的检测 | 第34-35页 |
2.8.1 可视化检测 | 第34页 |
2.8.2 荧光检测 | 第34页 |
2.8.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4页 |
2.8.4 酶切鉴定 | 第34-35页 |
2.9 PCR法和LAMP法的敏感性比较 | 第35页 |
2.10 LAMP的稳定性试验 | 第35页 |
2.11 LAMP的重复性试验 | 第35页 |
2.1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5-36页 |
2.12.1 Qiagen试剂盒法 | 第35页 |
2.12.2 蛋白酶K法 | 第35-36页 |
2.12.3 煮沸法 | 第36页 |
2.13 LAMP临床检测试验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46页 |
3.1 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36-40页 |
3.1.1 最佳反应温度的选取 | 第36-37页 |
3.1.2 最佳反应时间的选取 | 第37页 |
3.1.3 最佳dNTPs浓度的选取 | 第37-38页 |
3.1.4 最佳Betaine浓度的选取 | 第38页 |
3.1.5 最佳Mg~(2+)浓度的选取 | 第38-39页 |
3.1.6 最佳Bst DNA Polymerase的选取 | 第39-40页 |
3.1.7 最佳引物浓度的选取 | 第40页 |
3.2 LAMP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3.3 LAMP产物检测结果 | 第41-43页 |
3.3.1 可视化检测结果 | 第41页 |
3.3.2 荧光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3.3.3 电泳检测结果 | 第42页 |
3.3.4 酶切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3.4 LAMP和PCR的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43页 |
3.5 LAMP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3.6 LAMP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3.7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 | 第45-46页 |
3.8 LAMP临床试验检测结果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兔巴氏杆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 第49-65页 |
1 材料 | 第49-50页 |
1.1 试验菌种 | 第49页 |
1.2 试验仪器 | 第4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2 方法 | 第50-54页 |
2.1 菌种的培养 | 第50页 |
2.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0页 |
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0页 |
2.4 LAMP反应体系 | 第50-51页 |
2.5 PCR反应体系 | 第51页 |
2.6 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51-52页 |
2.6.1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51页 |
2.6.2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51页 |
2.6.3 dNTPs浓度的优化 | 第51页 |
2.6.4 Betaine浓度的优化 | 第51页 |
2.6.5 Mg~(2+)浓度的优化 | 第51-52页 |
2.6.6 Bst DNA Polymerase的优化 | 第52页 |
2.6.7 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52页 |
2.7 LAMP的特异性检测 | 第52页 |
2.8 LAMP产物的检测 | 第52-53页 |
2.8.1 可视化检测 | 第52页 |
2.8.2 荧光检测 | 第52页 |
2.8.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52-53页 |
2.8.4 酶切鉴定 | 第53页 |
2.9 PCR法和LAMP法的敏感性比较 | 第53页 |
2.10 LAMP的稳定性试验 | 第53页 |
2.11 LAMP的重复性试验 | 第53页 |
2.1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3-54页 |
2.12.1 Qiagen试剂盒法 | 第53页 |
2.12.2 蛋白酶K法 | 第53-54页 |
2.12.3 煮沸法 | 第54页 |
2.13 LAMP临床检测试验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64页 |
3.1 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54-58页 |
3.1.1 最佳反应温度的选取 | 第54-55页 |
3.1.2 最佳反应时间的选取 | 第55页 |
3.1.3 最佳dNTPs浓度的选取 | 第55-56页 |
3.1.4 最佳Betaine浓度的选取 | 第56页 |
3.1.5 最佳Mg~(2+)浓度的选取 | 第56-57页 |
3.1.6 最佳Bst DNA Polymerase的选取 | 第57页 |
3.1.7 最佳引物浓度的选取 | 第57-58页 |
3.2 LAMP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58页 |
3.3 LAMP产物检测结果 | 第58-60页 |
3.3.1 可视化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3.3.2 荧光检测结果 | 第59页 |
3.3.3 电泳检测结果 | 第59-60页 |
3.3.4 酶切鉴定结果 | 第60页 |
3.4 LAMP和PCR的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60-61页 |
3.5 LAMP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61-62页 |
3.6 LAMP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62页 |
3.7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 | 第62-63页 |
3.8 LAMP临床试验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常用缓冲液及溶液配制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