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玉米Mu转座子插入位点分离及白化突变体基因定位初探

缩略词第8-9页
第一部分 玉米 Mu 转座子插入侧翼序列的分离第9-37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玉米基因组学研究第11页
        1.2 玉米突变体创制方法第11-12页
        1.3 Mu 转座子概述第12-14页
            1.3.1 Mu 因子的发现第12-13页
            1.3.2 Mu 因子的种类及结构特点第13页
            1.3.3 Mu 因子转座插入特点第13页
            1.3.4 Mu 因子的应用第13-14页
            1.3.5 Mu 因子的调控第14页
        1.4 Mu 插入侧翼序列的分离方法第14-15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3页
        2.1 植物材料及突变体创制第17页
        2.2 玉米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第17-18页
        2.3 突变材料的 MuDR 检测第18页
        2.4 MuTAIL-PCR 方法体系构建及优化第18-22页
            2.4.1 MuTAIL-PCR 的引物设计第18页
            2.4.2 MuTAIL-PCR 的流程和体系的优化第18-20页
            2.4.3 MuTAIL-PCR 的扩增结果检测、回收和测序第20-21页
            2.4.4 MuDR 插入位点的真实性验证第21页
            2.4.5 MuTAIL-PCR 的有效性评价第21-22页
        2.5 Mu- illumina 方法分离 Mu 侧翼序列第22-23页
    3 结果和分析第23-30页
        3.1 W22::Mu 和突变体衍生后代群体中的 MuDR 检测第23页
        3.2 MuTAIL-PCR 体系的优化第23-24页
            3.2.1 添加甘油和二甲基亚砜(DMSO)对 PCR 产物的影响第23-24页
            3.2.2 最佳退火温度对 PCR 产物的影响第24页
        3.3 MuDR 插入侧翼序列的检出效率第24-26页
        3.4 MuDR 插入侧翼序列的真实性第26-27页
        3.5 MuTAIL-PCR 分离插入侧翼序列功能第27-28页
        3.6 Mu-illumina 测序结果第28-30页
    4 讨论第30-32页
        4.1 Mu 转座子诱变创制突变体第30页
        4.2 改良 MuTAIL-PCR 特异性扩增 MuDR 的侧翼序列第30页
        4.3 改良的 MuTAILPCR 扩增的有效性第30-31页
        4.4 MuTAIL-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第31页
        4.5 Mu-illumina 测序方法的探讨第31-32页
    5 结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7页
第二部分 玉米白化突变基因定位初探第37-61页
    摘要第37-38页
    Abstract第38-39页
    1 引言第39-46页
        1.1 叶绿素突变及其研究进展第39页
        1.2 叶绿素的合成第39-41页
        1.3 叶绿素突变体的遗传方式第41页
        1.4 叶绿素突变的分子机制第41-43页
            1.4.1 叶绿素合成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及血红素的反馈调节第41-42页
            1.4.2 叶绿素与叶绿体发育和结构的变异第42页
            1.4.3 核质信号传导途径第42页
            1.4.4 环境因子的影响第42-43页
        1.5 叶色突变体应用前景第43页
        1.6 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第43-44页
            1.6.1 分子标记种类第43-44页
        1.7 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第44-45页
            1.7.1 近等基因系法第44页
            1.7.2 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第44页
            1.7.3 SSR-BSA第44-45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5-4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2.1 实验材料第46页
        2.2 突变体叶肉细胞的观察第46页
            2.2.1 叶片叶肉细胞的观察第46页
            2.2.2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第46页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量第46-47页
        2.4 叶绿体色素含量测定第47页
        2.5 BSA-SSR 分析第47-48页
            2.5.1 突变基因的定位第47页
            2.5.2 PCR 扩增第47页
            2.5.3 电泳第47-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54页
        3.1 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遗传分析第48页
        3.2 突变体叶肉细胞的观察第48-49页
        3.3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第49-50页
        3.4 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第50页
        3.5 白化突变基因的定位第50-54页
            3.5.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及 BSA 分析第50-51页
            3.5.2 两个目标区域内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第51-54页
    4 讨论第54-56页
        4.1 玉米白化突变体研究第54页
        4.2 玉米白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第54-55页
        4.3 玉米白化突变体的应用第55-56页
    5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第61-68页
    附录 A第61页
    附录 B第61-62页
    附录 C第62-63页
    附录 D第63-64页
    附录 E第64-65页
    附录 F第65-6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69页
作者简介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海海雾卫星数据同化中不同辐射传输模式的效果研究
下一篇:兔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LAMP快速诊断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