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1 对于县域公共资源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2.2 对于公共资源交易腐败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2.3 研究现状简评 | 第21页 |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22页 |
1.3.3 调查研究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县域公共资源交易中的腐败防治理论概述 | 第23-29页 |
2.1 县域公共资源的界定 | 第23-24页 |
2.2 公共资源交易中的腐败界定 | 第24-26页 |
2.2.1 腐败的概念与实质 | 第24-25页 |
2.2.2 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腐败界定 | 第25-26页 |
2.3 县域公共资源交易腐败防治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3.1 产权界定理论 | 第26-27页 |
2.3.2 成本收益理论 | 第27-28页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县域公共资源交易的管理现状及腐败现象分析 | 第29-46页 |
3.1 我国县域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概述 | 第29-32页 |
3.1.1 我国县域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 | 第29-30页 |
3.1.2 我国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的法规依据及政策指导 | 第30-31页 |
3.1.3 我国县域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监管模式 | 第31-32页 |
3.2 我国县域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概况——以HT县为例 | 第32-38页 |
3.2.1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 第32-33页 |
3.2.2 政府采购办公室 | 第33-35页 |
3.2.3 土地交易中心 | 第35-36页 |
3.2.4 HT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3.3 县域公共资源交易中的腐败现象 | 第38-43页 |
3.3.1 领导干部干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腐败 | 第38-39页 |
3.3.2 邀请招标代替公开招标的腐败 | 第39页 |
3.3.3 名为招标实为内定的腐败 | 第39-41页 |
3.3.4 投标人、招标人及评委串通招标的腐败 | 第41-42页 |
3.3.5 投标人中标后的监管腐败 | 第42页 |
3.3.6 招标代理机构的中介腐败 | 第42-43页 |
3.4 县域公共资源交易腐败的特点 | 第43-44页 |
3.4.1 腐败的主体多元化 | 第43页 |
3.4.2 腐败的手段由表面性向隐蔽性发展 | 第43-44页 |
3.4.3 腐败方式由单独腐败向家族腐败、集体腐败发展 | 第44页 |
3.5 HT县在公共资源交易腐败治理的有益探索 | 第44-46页 |
3.5.1 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 | 第44页 |
3.5.2 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 第44-45页 |
3.5.3 制定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规则 | 第45页 |
3.5.4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 | 第45-46页 |
第4章 县域公共资源交易中产生腐败的原因透视 | 第46-53页 |
4.1 公共资源交易中产生腐败的思想因素 | 第46页 |
4.2. 公共资源交易中产生腐败的政治因素 | 第46-48页 |
4.2.1 县域政治生态环境恶化 | 第46-47页 |
4.2.2 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 第47-48页 |
4.2.3 对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 | 第48页 |
4.3 公共资源交易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因素 | 第48-50页 |
4.3.1 市场运行中的理性“经济人”假定 | 第49页 |
4.3.2 公共资源的产权缺位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49-50页 |
4.3.3 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寻租腐败 | 第50页 |
4.4 公共资源交易中产生腐败的文化因素 | 第50-51页 |
4.4.1 官员“谋利”意识根深蒂固 | 第50-51页 |
4.4.2 “官本位”文化影响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转变与优化 | 第51页 |
4.5 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产生腐败的心理因素 | 第51-53页 |
4.5.1 公共交易管理人的权力心理 | 第51页 |
4.5.2 公共产品供应商的获利心理 | 第51-52页 |
4.5.3 采购代理机构的投机心理 | 第52-53页 |
第5章 国内县域公共资源交易防治腐败的案例及经验 | 第53-60页 |
5.1 国内公共资源交易腐败防治的案例 | 第53-58页 |
5.1.1 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系 | 第53-55页 |
5.1.2 淄博市高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流程 | 第55-56页 |
5.1.3 珠海市的公共资源交易的市场化机制 | 第56-58页 |
5.2 国内公共资源交易腐败治理的经验启示 | 第58-60页 |
5.2.1 立法与责任追究相结合 | 第58页 |
5.2.2 政府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 | 第58-59页 |
5.2.3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理顺市场监管机制 | 第59页 |
5.2.4 充分发挥科技和信息在公共资源交易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第6章 县域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防治腐败的对策措施 | 第60-72页 |
6.1 优化县域公共资源交易的政治生态环境 | 第60-61页 |
6.2 加大县域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力度 | 第61-65页 |
6.2.1 进一步明确公共资源的产权 | 第61-62页 |
6.2.2 完善公共资源的交易管理方式 | 第62-63页 |
6.2.3 顺政府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管理职责 | 第63-65页 |
6.3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机制 | 第65-69页 |
6.3.1 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分权”机制 | 第65-66页 |
6.3.2 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模式 | 第66-67页 |
6.3.3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的救济制度 | 第67-68页 |
6.3.4 强化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68-69页 |
6.4 提高公共资源交易腐败的风险系数和加大惩处力度 | 第69-70页 |
6.4.1 提高腐败的政治风险 | 第69页 |
6.4.2 提高腐败的经济风险 | 第69页 |
6.4.3 提高腐败的法律风险 | 第69页 |
6.4.4 提高腐败的道德风险 | 第69-70页 |
6.5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部门的官员晋升提拔机制 | 第70-72页 |
6.5.1 完善晋升考评制度 | 第70页 |
6.5.2 建立干部晋升责任制 | 第70-71页 |
6.5.3 建立并完善民主推荐及民主测评制度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