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芽孢杆菌遗传操作体系初建及工程菌株分子改良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8-20页
第一章 引言第20-36页
    1.1 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第20-21页
        1.1.1 诱变育种第20页
        1.1.2 遗传育种第20-21页
        1.1.3 基因工程育种第21页
    1.2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概述第21-22页
        1.2.1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第21-22页
        1.2.2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特点第22页
    1.3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遗传操作体系第22-31页
        1.3.1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宿主菌株第23-24页
        1.3.2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载体系统第24-28页
        1.3.3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转化方法第28-31页
    1.4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基因表达特点第31-35页
        1.4.1 启动子第31-33页
        1.4.2 信号肽和信号肽酶第33页
        1.4.3 终止子第33-34页
        1.4.4 外源蛋白的分泌表达第34页
        1.4.5 芽孢杆菌蛋白质分泌机制第34页
        1.4.6 影响蛋白分泌的因素第34-35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第36-78页
    第一节 枯草芽孢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第36-66页
        1.1 实验材料第36-37页
            1.1.1 菌株与载体第36页
            1.1.2 引物的合成与测序第36页
            1.1.3 试剂与仪器第36页
            1.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36-37页
        1.2 实验方法第37-54页
            1.2.1 引物设计第37-39页
            1.2.2 DNA片段的纯化或切胶回收第39页
            1.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39页
            1.2.4 大肠杆菌阳性重组子的鉴定第39-40页
            1.2.5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第40页
            1.2.6 芽孢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0-41页
            1.2.7 芽孢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第41页
            1.2.8 枯草芽孢杆菌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1-46页
            1.2.9 枯草芽孢杆菌克隆载体的改造第46-48页
            1.2.10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构建第48-52页
            1.2.11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52-54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54-66页
            1.3.1 芽孢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试验第54页
            1.3.2 枯草芽孢杆菌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58页
            1.3.3 枯草芽孢杆菌克隆载体的改造第58-60页
            1.3.4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构建第60-64页
            1.3.5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4-66页
    第二节 氨肽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高效分泌表达第66-77页
        2.1 实验材料第66页
            2.1.1 菌株与载体第66页
            2.1.2 引物的合成与测序第66页
            2.1.3 试剂与仪器第66页
            2.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66页
        2.2 实验方法第66-72页
            2.2.1 B.subtilis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6-67页
            2.2.2 氨肽酶基因lap B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67-68页
            2.2.3 氨肽酶基因表达载体p BSlac-lap B的构建第68-70页
            2.2.4 氨肽酶活性的测定第70-71页
            2.2.5 氨肽酶重组表达菌株的摇瓶发酵试验第71页
            2.2.6 表达产物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第71-7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2.3.1 氨肽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72-73页
            2.3.2 氨肽酶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3-74页
            2.3.3 氨肽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第74-75页
            2.3.4 重组氨肽酶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第75页
        2.4 讨论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三章 碱性蛋白酶基因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的高效表达第78-97页
    3.1 实验材料第78-79页
        3.1.1 菌株与载体第78页
        3.1.2 引物合成与DNA测序第78页
        3.1.3 试剂与仪器第78页
        3.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78-79页
    3.2 实验方法第79-88页
        3.2.1 PCR引物第79-80页
        3.2.2 芽孢杆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80-81页
        3.2.3 Bam HI甲基化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整合表达第81-83页
        3.2.4 解淀粉芽孢杆菌BF.765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83页
        3.2.5 碱性蛋白酶酶活力测定第83-85页
        3.2.6 碱性蛋白酶基因apr E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85页
        3.2.7 碱性蛋白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5-87页
        3.2.8 解淀粉芽孢杆菌BF.7658 的转化第87页
        3.2.9 碱性蛋白酶重组表达菌株的摇瓶发酵试验第87-8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88-94页
        3.3.1 芽孢杆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88页
        3.3.2 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 WB600的遗传改良第88-90页
        3.3.3 碱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90-92页
        3.3.4 碱性蛋白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2页
        3.3.5 碱性蛋白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异源表达第92-93页
        3.3.6 碱性蛋白酶基因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的异源表达第93-94页
    3.4 讨论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四章 中性蛋白酶生产菌株的遗传改造第97-115页
    4.1 实验材料第97-98页
        4.1.1 菌株与载体第97页
        4.1.2 引物合成与DNA测序第97页
        4.1.3 试剂与仪器第97页
        4.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97-98页
    4.2 实验方法第98-104页
        4.2.1 PCR引物第98-99页
        4.2.2 中性蛋白酶酶活力测定第99页
        4.2.3 产中性蛋白酶菌株的分子鉴定第99-100页
        4.2.4 中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100页
        4.2.5 B. amyloliquefaciens K11中性蛋白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0-102页
        4.2.6 中性蛋白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第102页
        4.2.7 解淀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02-103页
        4.2.8 中性蛋白酶基因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第103页
        4.2.9 中性蛋白酶重组表达菌株的摇瓶发酵试验第103页
        4.2.10 重组质粒遗传稳定性分析第103页
        4.2.11 中性蛋白酶重组表达菌株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第103-104页
        4.2.12 中性蛋白酶重组表达菌株发酵罐测试第104页
        4.2.13 中性蛋白酶部分酶学性质测定第10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04-112页
        4.3.1 产中性蛋白酶菌株的分子鉴定第104-105页
        4.3.2 中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第105页
        4.3.3 中性蛋白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异源表达第105页
        4.3.4 中性蛋白酶基因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的过表达第105-108页
        4.3.5 重组质粒遗传稳定性分析第108-110页
        4.3.6 中性蛋白酶重组表达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第110-111页
        4.3.7 中性蛋白酶重组表达菌 110N-6 发酵罐试验第111页
        4.3.8 中性蛋白酶酶学性质分析第111-112页
    4.4 讨论第112-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历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铝粉煤灰非晶态氧化硅高值化利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的变革支持行为研究--以中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战略变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