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营养卫生、食品卫生论文--营养学论文

肝肠间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及食品的调节作用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前言第19-35页
    1.1 氧化应激概述第19-23页
        1.1.1 氧化应激的概念及发展第19-20页
        1.1.2 活性基团的来源第20页
        1.1.3 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漏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生成第20-21页
        1.1.4 氧化应激指标的介绍第21-22页
        1.1.5 新型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剂——Tat-SOD融合蛋白第22-23页
    1.2 肝肠间氧化应激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第23-30页
        1.2.1 氧化应激对肝脏的损伤第23-27页
            1.2.1.1 氧化应激与肝纤维化第24-25页
            1.2.1.2 氧化应激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中的作用第25-26页
            1.2.1.3 氧化应激在酒精性肝病发展中的作用第26-27页
        1.2.2 氧化应激对消化道的损伤第27-30页
            1.2.2.1 氧化应激对消化道粘膜的损伤第28-29页
            1.2.2.2 氧化应激在炎症性肠病发展中的作用第29-30页
        1.2.3 肝脏氧化应激与肠道氧化应激的相关性第30页
    1.3 食品调节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进展第30-32页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2-35页
        1.4.1 研究目标第32页
        1.4.2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2-35页
第2章 肝肠间氧化应激相关性的探索研究第35-45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5-38页
        2.2.1 实验材料第35页
        2.2.2 实验仪器第35-36页
        2.2.3 实验动物第36页
        2.2.4 ROS荧光探针——DCFH-DA第36-37页
        2.2.5 荧光成像的操作方法第37-38页
        2.2.6 研究新西兰兔肝脏氧化应激与流经胆总管电流相关性的实验方法第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43页
        2.3.1 SD大鼠肝肠间ROS的分布第38-41页
        2.3.2 新西兰兔肝脏的氧化损伤所致流经其胆总管的电流变化第41-42页
        2.3.3 讨论第42-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3章 经口递送Tat-SOD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第45-56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3.2.1 实验材料第46页
        3.2.2 实验设备第46-47页
        3.2.3 实验动物第47页
        3.2.4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第47-48页
        3.2.5 血清中转氨酶的测定方法第48页
        3.2.6 肝脏组织中丙二醛和抗氧化酶的测定方法第48页
        3.2.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第48页
        3.2.8 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第48-49页
        3.2.9 数据处理方法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5页
        3.3.1 Tat-SOD融合蛋白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第49-50页
        3.3.2 Tat-SOD融合蛋白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50-52页
        3.3.3 Tat-SOD融合蛋白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第52-53页
        3.3.4 讨论第53-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经络系统氧化应激传导现象的探索研究第56-67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7-60页
        4.2.1 实验材料第57-58页
        4.2.2 实验仪器第58页
        4.2.3 实验对象第58页
        4.2.4 实验分组第58页
        4.2.5 穴位体表电位的监测方法第58-59页
        4.2.6 穴位的按摩干预方法第59页
        4.2.7 穴位的针灸干预方法第59页
        4.2.8 穴位的注射干预方法第59页
        4.2.9 数据处理方法第59-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66页
        4.3.1 电位监测穴位点和干预穴位点的选取第60-61页
        4.3.2 穴位干预对监测穴位点之间电位的影响第61-64页
        4.3.3 讨论第64-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茶汤的摄入对肝肠乃至整体氧化应激处理系统的调节作用第67-96页
    5.1 引言第67-72页
        5.2.1 茶叶来源第68页
        5.2.2 茶汤的制备第68页
        5.2.3 实验仪器第68-69页
        5.2.4 (实验一)茶汤的经络和生理即刻效应第69-70页
            5.2.4.1 实验对象第69页
            5.2.4.2 实验分组第69页
            5.2.4.3 穴位体表电位的监测方法第69-70页
        5.2.5 (实验二)茶汤的理化分析第70页
            5.2.5.1 茶汤的抗氧化活性分析第70页
            5.2.5.2 茶汤的粒径分析方法第70页
        5.2.6 (实验三)茶汤的长期生理效应第70-71页
            5.2.6.1 实验动物第70-71页
            5.2.6.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第71页
            5.2.6.3 实验材料第71页
            5.2.6.4 肝脏和十二指肠的丙二醛和抗氧化酶的测定方法第71页
        5.2.7 数据处理方法第71-7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2-94页
        5.3.1 (实验一)三种茶汤的经络和生理即刻效应第72-82页
            5.3.1.1 监测经络及其穴位的选择第72-73页
            5.3.1.2 三种茶汤的即刻生理效应第73-74页
            5.3.1.3 手少阴心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74-75页
            5.3.1.4 足厥阴肝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75-76页
            5.3.1.5 足太阴脾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76页
            5.3.1.6 手太阴肺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76-77页
            5.3.1.7 足少阴肾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77-78页
            5.3.1.8 手太阳小肠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78-79页
            5.3.1.9 足少阳胆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79-80页
            5.3.1.10 足阳明胃经上体表电压的变化第80-81页
            5.3.1.11 小结第81-82页
        5.3.2 (实验二)三种茶汤的理化分析第82-85页
            5.3.2.1 三种茶汤的抗氧化活性分析第82-83页
            5.3.2.2 三种茶汤的粒径分析第83-85页
            5.3.2.3 小结第85页
        5.3.3 (实验三)茶汤的长期生理效应第85-92页
            5.3.3.1 茶汤对高脂饲料诱导小鼠的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第85-89页
            5.3.3.2 茶汤对高脂饲料诱导小鼠的十二指肠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第89-91页
            5.3.3.3 茶汤对高脂饲料诱导小鼠的体重的影响第91-92页
            5.3.3.4 小结第92页
        5.3.4 讨论第92-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6-102页
    6.1 结论第96-98页
    6.2 展望第98-99页
    6.3 中国食品科学发展的新视角第99-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24页
附录1第124-125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身体指数计算主动脉和肝脏CT增强碘对比剂用量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斑马鱼TBK1L功能研究与草鱼P47PHOX/P40PHOX基因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