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城乡小学集团化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集团化办学”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2.2 集团化办学的理论构建 | 第14-16页 |
1.2.3 集团化办学探究取得的成绩 | 第16-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温州市鹿城区城乡小学集团化办学现状 | 第24-36页 |
2.1 鹿城区城乡小学办学状况 | 第24-28页 |
2.1.1 办学规模 | 第25页 |
2.1.2 办学条件 | 第25-26页 |
2.1.3 师资力量 | 第26-27页 |
2.1.4 学生层次 | 第27-28页 |
2.2 鹿城区城乡小学集团化历程 | 第28-30页 |
2.2.1 第一阶段——名校带弱校和新校 | 第28页 |
2.2.2 第二阶段——名校带乡校 | 第28-29页 |
2.2.3 第三阶段——教育资源逐渐均衡 | 第29-30页 |
2.3 鹿城区城乡小学集团化办学模式 | 第30-32页 |
2.3.1 组建模式 | 第30页 |
2.3.2 管理机制 | 第30页 |
2.3.3 资源共享 | 第30-32页 |
2.3.4 政策保障 | 第32页 |
2.4 鹿城区城乡小学集团化办学效果 | 第32-36页 |
2.4.1 教育资源分配趋向科学合理 | 第32-33页 |
2.4.2 办学模式得到改革和创新 | 第33页 |
2.4.3 学校机构得到重新组织和加强 | 第33-34页 |
2.4.4 农村学生得到优质资源的惠及 | 第34页 |
2.4.5 社会评价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鹿城区城乡小学集团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 第36-44页 |
3.1 管理体制方面问题 | 第36-38页 |
3.1.1 管理机制仍不完善 | 第36-37页 |
3.1.2 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 第37页 |
3.1.3 行政职权管理范围和对象相对狭窄 | 第37-38页 |
3.2 投入体制方面问题 | 第38-39页 |
3.2.1 财政投入总量还可提高 | 第38页 |
3.2.2 财政投入城乡仍不平衡 | 第38-39页 |
3.2.3 财政监管制度有待健全 | 第39页 |
3.3 质量保障方面问题 | 第39-40页 |
3.3.1 办学模式单一 | 第39页 |
3.3.2 办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还需完善 | 第39-40页 |
3.4 师资方面问题 | 第40-41页 |
3.4.1 师资分配还显不均 | 第40页 |
3.4.2 师资需求仍不平衡 | 第40页 |
3.4.3 个别教师还需更新理念 | 第40-41页 |
3.5 学校建设方面问题 | 第41-44页 |
第四章 鹿城区城乡小学集团化办学发展对策 | 第44-58页 |
4.1 管理体制的构建 | 第44-45页 |
4.1.1 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 第44页 |
4.1.2 加强政策规章建设 | 第44-45页 |
4.1.3 完善制度体系 | 第45页 |
4.2 加大财政资金拨付和倾斜 | 第45-46页 |
4.2.1 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总量 | 第45-46页 |
4.2.2 科学调整城乡投入结构 | 第46页 |
4.2.3 完善和规范财政投入监管制度 | 第46页 |
4.3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 第46-51页 |
4.3.1 集团由单一管理向多种管理方法转变 | 第47-49页 |
4.3.2 PCDA管理循环模式 | 第49-51页 |
4.4 提高师资力量 | 第51-54页 |
4.4.1 师资分配趋向均衡化 | 第51页 |
4.4.2 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 第51-52页 |
4.4.3 “三格链接式”提升教师素质 | 第52-53页 |
4.4.4 校本教研带动式发展 | 第53-54页 |
4.4.5 教育理念共通共融 | 第54页 |
4.5 加强学校建设 | 第54-58页 |
4.5.1 育人环境标准化建设 | 第54页 |
4.5.2 学校文化兼容并包 | 第54-55页 |
4.5.3 学校个性培育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一 | 第64-68页 |
附录二 | 第68-69页 |
附录三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