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佤族社会历史简述 | 第11-13页 |
二、论文选题及写作目的 | 第13-15页 |
三、相关概念和材料 | 第15-17页 |
四、前人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法随世迁——佤族的经济形态与经济法权变迁 | 第21-47页 |
第一节 佤族不同生计方式下的经济法权 | 第21-28页 |
一、游猎、游耕生计方式下的经济法权 | 第21-25页 |
二、农耕生计方式下的经济法权 | 第25-28页 |
第二节 阿佤山中心区的经济形态和经济法权的双重性 | 第28-41页 |
一、处于过渡阶段的经济形态 | 第28-30页 |
二、体现共有互惠关系的经济法权内容 | 第30-32页 |
三、体现私有制度的经济法权内容 | 第32-36页 |
四、双重经济法权之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五、阿佤山中心区佤族经济法权的强制力 | 第38-41页 |
第三节 阿佤山边缘区的经济形态与经济法权 | 第41-47页 |
一、阿佤山边缘区的经济形态 | 第41-42页 |
二、领主经济形态下的经济法权内容 | 第42-43页 |
三、次生农村公社下的经济法权内容 | 第43-45页 |
四、阿佤山边缘区佤族经济法权的强制力 | 第45-47页 |
第二章 政制权威——佤族多元社会结构与政治秩序 | 第47-64页 |
第一节 阿佤山中心区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秩序 | 第47-59页 |
一、社会结构 | 第47-51页 |
二、社会权威 | 第51-56页 |
三、原始民主议事制度 | 第56-59页 |
第二节 中心区以外佤族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秩序 | 第59-64页 |
一、岩帅的头人制 | 第59-60页 |
二、班洪的部落王制 | 第60-62页 |
三、勐董的土司制 | 第62-63页 |
四、镇康、永德的乡镇保甲制 | 第63-64页 |
第三章 神坛法象——佤族灵性文化和宗教仪式下法的运行 | 第64-89页 |
第一节 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与初民法的精神基础 | 第65-69页 |
一、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 第65-67页 |
二、佤族初民法的宗教基础 | 第67-69页 |
第二节 佤族原始宗教仪式与初民法的运行 | 第69-83页 |
一、木鼓——初民社会运转的灵魂 | 第69-75页 |
二、镖牛——分肉礼、盟誓、“大人物”的法文化探寻 | 第75-78页 |
三、猎头——社会粘合和断裂的“双刃剑” | 第78-81页 |
四、铜鼓——初民权力更迭的象征符号 | 第81-82页 |
五、原始宗教仪式的法文化传承功能 | 第82-83页 |
第三节 禁忌——初民的社会控制手段 | 第83-85页 |
第四节 边缘区佤族外来宗教与法的关系 | 第85-89页 |
第四章 婚俗家规——佤族的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 第89-111页 |
第一节 佤族的婚姻制度 | 第90-104页 |
一、婚姻的成立要件 | 第91-95页 |
二、婚姻的程序和禁规 | 第95-98页 |
三、婚姻的类型 | 第98-101页 |
四、婚后夫妻关系 | 第101-102页 |
五、婚姻的终结与再婚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佤族的家庭制度 | 第104-107页 |
一、父系制家庭制度 | 第104-106页 |
二、母系制家庭制度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佤族的继承制度 | 第107-109页 |
一、父系制继承制度 | 第107-109页 |
二、母系制继承制度 | 第109页 |
第四节 佤族婚姻家庭继承制度的特点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秩序控制——佤族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111-130页 |
第一节 佤族内部的秩序控制与纠纷解决 | 第112-126页 |
一、私力救济 | 第112-116页 |
二、调解和审理 | 第116-121页 |
三、神判 | 第121-126页 |
第二节 佤族外部的秩序控制与纠纷解决 | 第126-130页 |
结语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38-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