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匿名通信技术综述 | 第14-24页 |
2.1 匿名通信的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2.1.1 匿名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匿名度 | 第15-16页 |
2.2 匿名通信系统分类 | 第16-20页 |
2.2.1 基于代理的简单匿名通信系统 | 第17-18页 |
2.2.2 基于Mix的匿名通信系统 | 第18-19页 |
2.2.3 基于P2P的匿名通信系统 | 第19-20页 |
2.2.4 基于广播组播的匿名通信系统 | 第20页 |
2.3 匿名通信的攻击技术 | 第20-23页 |
2.3.1 攻击者假设 | 第20-21页 |
2.3.2 匿名攻击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Crowds系统分析 | 第24-38页 |
3.1 Crowds匿名通信系统原理 | 第24-27页 |
3.1.1 Crowds用户管理机制 | 第24-25页 |
3.1.2 Crowds加密机制 | 第25页 |
3.1.3 Crowds匿名实现机制 | 第25-27页 |
3.1.4 Crowds路径控制策略 | 第27页 |
3.2 Crowds匿名通信系统分析 | 第27-32页 |
3.2.1 攻击分析 | 第28-30页 |
3.2.2 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3.2.3 量化的匿名度分析 | 第31-32页 |
3.2.4 形式化分析 | 第32页 |
3.3 Crowds匿名通信系统的改进研究 | 第32-37页 |
3.3.1 基于接收者匿名的改进研究 | 第33-34页 |
3.3.2 基于路径长度控制策略的改进研究 | 第34-35页 |
3.3.3 基于系统性能的改进研究 | 第35-36页 |
3.3.4 基于具体应用场景的改进研究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F-Crowds匿名文件共享方案 | 第38-61页 |
4.1 BitTorrent概述 | 第38-40页 |
4.2 F-Crowds设计目标 | 第40-41页 |
4.3 F-Crowds体系架构设计 | 第41-51页 |
4.3.1 F-Crowds术语定义 | 第41-42页 |
4.3.2 F-Node节点 | 第42-44页 |
4.3.3 F-Crowds架构设计 | 第44-51页 |
4.4 F-Crowds通信设计 | 第51-55页 |
4.4.1 Tracker服务器与Peer节点间的通信 | 第51页 |
4.4.2 Tracker服务器与Blender服务器间的通信 | 第51-52页 |
4.4.3 Blender服务器与Peer节点间的通信 | 第52-53页 |
4.4.4 Peer节点间通信 | 第53-55页 |
4.5 F-Crowds可调节匿名度设计 | 第55-56页 |
4.6 F-Crowds节点选择策略 | 第56-59页 |
4.6.1 基于IP地址的位置感知策略 | 第56-57页 |
4.6.2 基于匿名度和位置的节点选择策略 | 第57-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F-Crowds分析 | 第61-76页 |
5.1 F-Crowds安全性分析 | 第61-67页 |
5.1.1 n-1攻击 | 第61-62页 |
5.1.2 消息编码攻击 | 第62页 |
5.1.3 时间攻击 | 第62-63页 |
5.1.4 消息大小攻击 | 第63页 |
5.1.5 前驱攻击 | 第63-67页 |
5.2 基于信息熵的匿名度分析 | 第67-69页 |
5.3 路径长度分析 | 第69-70页 |
5.4 模拟仿真 | 第70-75页 |
5.4.1 PeerSim简介 | 第70-71页 |
5.4.2 仿真环境 | 第71页 |
5.4.3 仿真实验 | 第71-74页 |
5.4.4 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