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IPv6环境下蠕虫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安全形势严峻第9-10页
        1.1.2 IPv6广泛应用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3-14页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第14-27页
    2.1 IPv6网络特性第14-21页
        2.1.1 IPv6的地址结构对蠕虫的影响第14-17页
        2.1.2 IPv6数据报格式第17-18页
        2.1.3 IPv6应用层协议第18-21页
    2.2 IPv6环境下的蠕虫第21-25页
        2.2.1 IPv6蠕虫工作流程第21-22页
        2.2.2 IPv6蠕虫特点第22-23页
        2.2.3 IPv6蠕虫扫描策略第23-25页
    2.3 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IPV6蠕虫检测算法第27-41页
    3.1 现有蠕虫检测算法第27-28页
    3.2 IPv6蠕虫检测模型第28-30页
    3.3 AL-DD蠕虫检测算法第30-40页
        3.3.1 DNS异常检测算法第30-34页
        3.3.2 基于FIC的检测算法第34-37页
        3.3.3 危险指数加权第37-40页
    3.4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IPV6蠕虫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41-55页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第41页
    4.2 系统架构第41-43页
    4.3 模块的设计实现第43-54页
        4.3.1 数据报文捕获模块第43-46页
        4.3.2 数据报文分析模块第46-49页
        4.3.3 DNS数据报文处理模块第49页
        4.3.4 TCP数据报文处理模块第49-51页
        4.3.5 DNS异常检测模块第51-52页
        4.3.6 基于FIC的检测模块第52-53页
        4.3.7 危险指数加权处理模块第53-54页
    4.4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第55-67页
    5.1 测试与实验环境第55-58页
    5.2 测试过程与结果第58-64页
    5.3 实验过程与结果第64-66页
    5.4 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工作总结第67-68页
    6.2 未来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rowds的网络匿名技术研究
下一篇:IMS RCS系统中文件分享解决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