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1.3 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2.1.3 文献述评 | 第23页 |
2.2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 第23-28页 |
2.2.1 冰山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三角理论 | 第24-25页 |
2.2.3 GONE理论 | 第25页 |
2.2.4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第25-28页 |
3 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第28-42页 |
3.1 个别风险因子 | 第28-30页 |
3.1.1 道德品质 | 第28-29页 |
3.1.2 舞弊动机 | 第29-30页 |
3.2 一般风险因子 | 第30-42页 |
3.2.1 潜在的舞弊机会 | 第30-36页 |
3.2.2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 | 第36-39页 |
3.2.3 舞弊发现后受罚的性质和程度 | 第39-42页 |
4 南纺股份(600250)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第42-62页 |
4.1 公司简介 | 第42页 |
4.2 南纺股份财务舞弊情况 | 第42-47页 |
4.2.1 财务舞弊内容 | 第42-47页 |
4.2.2 行政处罚结果 | 第47页 |
4.3 南纺股份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第47-62页 |
4.3.1 道德品质因子分析 | 第47-48页 |
4.3.2 动机因子分析 | 第48-49页 |
4.3.3 潜在的舞弊机会因子分析 | 第49-57页 |
4.3.4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因子分析 | 第57-59页 |
4.3.5 舞弊被发现后被处罚的性质和程度因子分析 | 第59-62页 |
5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对策 | 第62-71页 |
5.1 道德品质因素的治理对策 | 第62页 |
5.1.1 加强公司诚信道德建设 | 第62页 |
5.1.2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 第62页 |
5.2 财务舞弊动机因素的治理对策 | 第62-63页 |
5.2.1 完善IPO以及退市制度 | 第63页 |
5.2.2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筹资渠道 | 第63页 |
5.3 潜在舞弊机会因素的的治理对策 | 第63-68页 |
5.3.1 建立制衡的股权结构 | 第63-64页 |
5.3.2 完善股东大会投票制度 | 第64-65页 |
5.3.3 完善董事会制度 | 第65页 |
5.3.4 强化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第65-66页 |
5.3.5 完善监事会制度 | 第66页 |
5.3.6 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 | 第66-67页 |
5.3.7 完善管理层激励制度 | 第67-68页 |
5.4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因素的治理对策 | 第68-70页 |
5.4.1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 | 第68-69页 |
5.4.2 制定会计师事务所和外部审计师强行轮换制度 | 第69页 |
5.4.3 会计师事务所推行有限责任合伙制 | 第69页 |
5.4.4 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非审计业务 | 第69页 |
5.4.5 成立有针对性的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构 | 第69-70页 |
5.5 舞弊发现后被处罚的性质和程度因素的治理对策 | 第70-71页 |
5.5.1 加大政府惩罚力度 | 第70页 |
5.5.2 鼓励媒体监督和建立社会监督举报机制 | 第70-71页 |
6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