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各桥型转体施工法在国内及国外的发展变化 | 第11-13页 |
1.3 转体桥梁在我国铁路及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1 盘锦到营口客专中盘锦特大桥工程 | 第13-14页 |
1.3.2 邢台至衡水高速路上跨京广铁路立交 | 第14-15页 |
1.4 预应力T构桥在使用的过程中的病害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针对混凝土T形刚构转体梁桥的施工监控 | 第17-42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桥梁监控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3 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2.3.1 本桥主要工程技术指标 | 第18页 |
2.3.2 结构形式 | 第18-20页 |
2.3.3 设计中对转动的要求 | 第20页 |
2.4 转体T构施工模拟研究分析 | 第20-21页 |
2.5 T构线形的结果分析 | 第21-26页 |
2.6 应力监控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2.7 转体T构的称重试验 | 第31-41页 |
2.7.1 判断转体体系是否平衡 | 第31页 |
2.7.2 称重试验的理论依据 | 第31-37页 |
2.7.3 对称重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 第37-4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落架过程中主梁线形变化原由分析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转体前落架过程中预应力损失对线形的影响 | 第42-50页 |
3.2.1 导致预应力损失的具体因素 | 第42-46页 |
3.2.2 伴随龄期改变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导致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第46-48页 |
3.2.3 T构桥落架阶段预应力损失对梁体挠度值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50页 |
3.3 转体过程中球铰变形对T构线形的影响 | 第50-61页 |
3.3.1 球铰变形计算理论 | 第50-54页 |
3.3.2 建立球铰变形的ANSYS模型 | 第54-57页 |
1.对球铰变形模拟的解决方法分析 | 第54-55页 |
2.确定结构模拟单元 | 第55-56页 |
3.对球铰进行模拟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3.3.3 有限元模型对球铰变形的计算分析 | 第57-60页 |
3.3.4 运用力学原理分析球铰变形 | 第60页 |
3.3.5 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温度对混凝土T型刚构转体桥梁线形影响 | 第62-83页 |
4.1 温度对混凝土T型刚构转体桥梁线形影响概述 | 第62-63页 |
4.2 对温度场进行理论分析 | 第63-66页 |
4.2.1 简化温度分布的计算 | 第63-64页 |
4.2.2 梁体温度场的计算 | 第64-66页 |
4.3 温度场的观测方法与效应研究 | 第66-74页 |
4.3.1 测量工具与计数仪选定 | 第66-67页 |
4.3.2 梁截面温度观测点的设置 | 第67页 |
4.3.3 温度场观测值与对数值的分析 | 第67-74页 |
4.4 温度梁体线形的影响及消除虚假应力措施 | 第74-81页 |
4.4.1 温度对T构悬臂挠度影响及作用规律 | 第74-75页 |
4.4.2 消减温度对线形影响的举措 | 第75-77页 |
4.4.3 消减温度导致的虚假应力举措 | 第77-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混凝土徐变对T构梁桥线形影响的分析 | 第83-98页 |
5.1 前言 | 第83页 |
5.2 混凝土徐变理论 | 第83-86页 |
5.2.1 徐变率法(RCM) | 第84页 |
5.2.2 有效弹性模量法(EMM) | 第84-85页 |
5.2.3 弹性老化理论法(RFM) | 第85页 |
5.2.4 叠加法 | 第85页 |
5.2.5 依照龄期进行调整的有效模量法 | 第85-86页 |
5.3 徐变的预测模型 | 第86-91页 |
5.3.1 CEB-FIP(1978)模型 | 第87-88页 |
5.3.2 CEB-FIP(1990)模型 | 第88-89页 |
5.3.3 ACI 209R(1992)模型 | 第89页 |
5.3.4 RILEM B3(1995)模型 | 第89-90页 |
5.3.5 GL2000模型 | 第90-91页 |
5.4 选择合理的徐变模型 | 第91-97页 |
5.4.1 对比各徐变模型的计算精度 | 第91-94页 |
5.4.2 徐变模型的选择 | 第94-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附录A 预应力混凝土T构施工图示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