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综合评价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1.2.1 大学综合评价的一般研究 | 第13-18页 |
| 1.2.2 中美大学综合评价的比较研究 | 第18-19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1-25页 |
| 1.4.1 大学 | 第21-22页 |
| 1.4.2 大学评价 | 第22页 |
| 1.4.3 大学综合评价 | 第22-25页 |
| 第2章 美国大学综合评价 | 第25-40页 |
| 2.1 美国大学综合评价沿革 | 第25-29页 |
| 2.1.1 萌芽阶段(1885-1910) | 第25-26页 |
| 2.1.2 形成阶段(1910-1948) | 第26页 |
| 2.1.3 发展阶段(1948-1983) | 第26-27页 |
| 2.1.4 深化阶段(1983-1996) | 第27-28页 |
| 2.1.5 成熟阶段(1996至今) | 第28-29页 |
| 2.2 美国大学综合评价现状 | 第29-40页 |
| 2.2.1 大学认证 | 第29-33页 |
| 2.2.2 大学排名 | 第33-36页 |
| 2.2.3 大学自评 | 第36-40页 |
| 第3章 中国大学综合评价 | 第40-50页 |
| 3.1 中国大学综合评价沿革 | 第40-42页 |
| 3.1.1 萌芽阶段(1949—1977) | 第40-41页 |
| 3.1.2 形成阶段(1977—1985) | 第41页 |
| 3.1.3 发展阶段(1986—1989) | 第41-42页 |
| 3.1.4 深化阶段(1990至今) | 第42页 |
| 3.2 中国大学综合评价现状 | 第42-50页 |
| 3.2.1 大学认证 | 第43-44页 |
| 3.2.2 大学排名 | 第44-47页 |
| 3.2.3 大学自评 | 第47-50页 |
| 第4章 中美大学综合评价差异性与原因分析 | 第50-61页 |
| 4.1 差异性分析 | 第50-57页 |
| 4.1.1 价值取向的比较 | 第50-52页 |
| 4.1.2 评价主体的比较 | 第52-54页 |
| 4.1.3 评价内容的比较 | 第54-56页 |
| 4.1.4 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56-57页 |
| 4.2 原因分析 | 第57-61页 |
| 4.2.1 政治因素 | 第58-59页 |
| 4.2.2 文化因素 | 第59页 |
| 4.2.3 技术因素 | 第59-61页 |
| 第5章 启示与建议 | 第61-66页 |
| 5.1 确立个性化和理性化的价值取向 | 第61-62页 |
| 5.2 构建管、办、评分离的主体模式 | 第62-63页 |
| 5.3 重视学术与人本并重的评价标准 | 第63-64页 |
| 5.4 完善评价方式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