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

作为影像装置的开放空间—交互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3 研究方法第9-10页
    1.4 行文结构第10-12页
2 互动装置艺术的境况第12-33页
    2.1 广告互动装置与艺术互动装置第12-18页
    2.2 互动装置的交互模式分类第18-28页
        2.2.1 人机界面交互模式第19-23页
        2.2.2 被动交互式模式第23-24页
        2.2.3 空间沉浸式交互模式第24-28页
    2.3 三种交互模式的比较第28-33页
3 影像装置艺术的发展境况第33-39页
    3.1 影像装置的源起第33页
    3.2 国内普通影像的发展境况第33-35页
    3.3 存在于艺术展馆的影像装置第35-39页
4 影像装置与艺术空间第39-46页
    4.1 艺术空间的发展历程第39-42页
    4.2 当代艺术中的空间场所第42-46页
5 互动空间与影像装置第46-53页
    5.1 影像装置与互动的雏形关系第46页
    5.2 影像装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动空间第46-47页
    5.3 主动阅读式和单向参与式第47-50页
    5.4 影像互动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第50-53页
6 对未来影像互动装置空间的探索第53-66页
    6.1 “预测未来”的必要性第53页
    6.2 “VR”影像技术热潮第53-58页
    6.3 目前“VR”的荒诞性与骗局第58-60页
    6.4 “VR”与当代艺术数字展馆第60-62页
    6.5 艺术装置与全息投影第62-64页
    6.6 两种影像技术的虚拟与现实空间第64-66页
7 影像互动装置空间的情感与思维第66-84页
    7.1 “作者已死”对当代艺术的启示第66-71页
        7.1.1 当代艺术家的“审判”第66-68页
        7.1.2 影像装置的出路第68-71页
    7.2 互动空间下的新型艺术思维第71-76页
        7.2.1 新审美思维的发展第71-72页
        7.2.2 观众审美思维的反馈第72-74页
        7.2.3 反叛的艺术思维第74-75页
        7.2.4 被激发的心理冲动第75-76页
    7.3 消耗情感的影像装置第76-78页
    7.4 影像互动装置的形式与材料第78-81页
    7.5 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交互第81-84页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游移--《扶桑》英译中国形象“双重东方化”及其自我稀释
下一篇:泰文版《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