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的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1.1 困惑与反思:源自工作实践第11页
        1.1.2 深化与突破:源自现实的需要第11-12页
        1.1.3 专业化与科学化:源自学科发展第12-13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 研究价值第16-19页
        1.3.1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置化第16-17页
        1.3.2 延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第17-18页
        1.3.3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19-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3 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第21-32页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相关借鉴第21-26页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21-22页
        2.1.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第22-25页
        2.1.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第25-26页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借鉴第26-28页
        2.2.1 网络技术架构下的新环境第26-27页
        2.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第27页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第27-28页
    2.3 传播学相关理论的借鉴第28-30页
        2.3.1 议程设置理论第28-29页
        2.3.2“把关人”理论第29-30页
    2.4 教育学相关理论第30-32页
        2.4.1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第30-31页
        2.4.2 闲暇教育理论第31-32页
第三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第32-37页
    3.1 基于网络环境的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第32页
    3.2 基于网络环境的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第32-35页
        3.2.1 家庭教育是网络环境下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第32-33页
        3.2.2 学校教育是网络环境下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第33-34页
        3.2.3 社会引领是网络环境下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第34-35页
    3.3 基于网络环境的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第35-37页
        3.3.1 教育形态的创新性第35页
        3.3.2 教育方式的网络化第35-36页
        3.3.3 教育载体的虚实结合第36-37页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成因第37-42页
    4.1 网络环境下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第37-39页
        4.1.1 教育机构忽视对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37-38页
        4.1.2 社会、家庭对准大学生教育引导的缺失第38-39页
    4.2 网络环境下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成因第39-42页
        4.2.1 教育主体对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存在偏差第39-40页
        4.2.2 教育对象对准大学生群体认知不足第40-41页
        4.2.3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第41-42页
第五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第42-48页
    5.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方面第42-44页
        5.1.1 教育队伍主体构成的多元化第42-43页
        5.1.2 教育主体能力培养的常态化第43-44页
    5.2 教育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方面第44-46页
        5.2.1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第44页
        5.2.2 建立准大学生教育的关联网第44-46页
    5.3 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第46-48页
        5.3.1 大学、高中、家庭三位一体,针对准大学生形成对接责任制第46-47页
        5.3.2 针对大学、高中、家庭的教育状况建立监督机制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4-55页
附录第55-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儒家慈善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鉴益
下一篇:高中语文环境描写教学探究--人教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