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导论 | 第14-25页 |
一、选题理由 | 第14-15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5-16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党群关系的基本问题探讨 | 第25-36页 |
一、党群关系的内涵与本质 | 第25-29页 |
(一) 党群关系的内涵 | 第25-27页 |
(二) 党群关系的本质 | 第27-29页 |
二、党群关系的价值与功能 | 第29-36页 |
(一) 党群关系的价值 | 第30-32页 |
(二) 党群关系的功能 | 第32-36页 |
第二章 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进程 | 第36-66页 |
一、列宁时代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发展 | 第36-45页 |
(一) 苏共成立初期——党群关系形成期 | 第36-39页 |
(二) 十月革命时期——党群关系发展期 | 第39-41页 |
(三) 十月革命后期——党群关系巩固期 | 第41-45页 |
二、斯大林时期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变迁 | 第45-54页 |
(一) 二战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群关系强化期 | 第45-48页 |
(二) 卫国战争时期——党群融洽相处期 | 第48-51页 |
(三) 二战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群矛盾显现期 | 第51-54页 |
三、后斯大林时代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流变 | 第54-66页 |
(一) 赫鲁晓夫时期——党群矛盾凸显期 | 第54-58页 |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群关系恶化期 | 第58-61页 |
(三) 戈尔巴乔夫时期——党群关系破裂期 | 第61-66页 |
第三章 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 第66-93页 |
一、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 | 第66-80页 |
(一) 明确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苏共密切党群关系的逻辑前提 | 第66-70页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是苏共密切党群关系的目标要求 | 第70-73页 |
(三) 建立政党联系群众机构是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重要载体 | 第73-76页 |
(四) 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是苏共密切党群关系的外在动力 | 第76-80页 |
二、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主要教训 | 第80-9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党群思想被抛弃动摇了苏共党群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80-83页 |
(二)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渐下降削弱了苏共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 | 第83-86页 |
(三) 基层党员组织陷入混乱涣散挫伤了苏共党群关系的组织基础 | 第86-89页 |
(四) 特权阶层的现象在党内蔓延腐化了苏共党群关系的领导基础 | 第89-93页 |
第四章 关于苏共处理党群关系的现实启迪 | 第93-106页 |
一、明确党群关系的战略地位是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前提条件 | 第93-95页 |
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核心要求 | 第95-97页 |
三、提高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条件支撑 | 第97-100页 |
四、创新党群工作的方式方法是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 | 第100-102页 |
五、加强党群工作制度化建设是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保障 | 第102-106页 |
结语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5-116页 |
附件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