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1 引言 | 第11-26页 |
| ·苦荬菜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苦荬菜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 ·苦荬菜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 第12页 |
| ·苦荬菜的药理作用 | 第12-14页 |
| ·苦荬菜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蒙早苦荬菜的特性及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 ·果蔬汁饮料 | 第16-20页 |
| ·概念及分类 | 第16页 |
| ·营养价值 | 第16-17页 |
| ·加工基本原理 | 第17-19页 |
| ·国内外果蔬汁饮料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乳酸发酵饮料 | 第20-23页 |
| ·乳酸菌的概述 | 第20页 |
| ·乳酸菌生理功能 | 第20-22页 |
| ·乳酸发酵饮料的营养风味变化 | 第22页 |
| ·国内外乳酸发酵饮料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试验地点及其概况 | 第26页 |
| ·试验时间 | 第26页 |
| ·主要原辅料 | 第26-27页 |
| ·发酵菌种 | 第27页 |
| ·试验用培养基 | 第27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29页 |
|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卫生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感官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3页 |
| ·苦荬菜汁提取工艺研究 | 第29-31页 |
| ·苦荬菜饮料配制研究 | 第31-33页 |
| ·苦荬菜乳酸发酵饮料发酵特性研究 | 第33页 |
|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 ·苦荬菜汁提取工艺研究 | 第34-37页 |
| ·热榨法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4页 |
| ·浸提法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最佳提取法的确定 | 第36-37页 |
| ·苦荬菜饮料配制研究 | 第37-42页 |
| ·苦荬菜饮料调配试验 | 第37-38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38-40页 |
| ·杀菌试验 | 第40-41页 |
| ·苦荬菜饮料产品质量指标 | 第41-42页 |
| ·苦荬菜乳酸发酵饮料发酵特性研究 | 第42-49页 |
| ·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的pH 值变化 | 第42-43页 |
| ·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的滴定酸度变化 | 第43-44页 |
| ·发酵过程中的总糖变化 | 第44页 |
| ·YC-X11+Lgg 复配发酵苦荬菜汁期间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YC-X11 单独发酵苦荬菜汁期间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 ·Lgg 单独发酵苦荬菜汁期间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各菌株发酵苦荬菜汁感官评定结果 | 第46-47页 |
| ·YC-X11+Lgg 复配菌剂发酵苦荬菜汁前后维生素C 含量变化 | 第47页 |
| ·YC-X11+Lgg 复配菌剂发酵苦荬菜汁前后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 第47-48页 |
| ·苦荬菜乳酸发酵饮料稳定性试验 | 第48页 |
| ·苦荬菜乳酸发酵饮料产品质量指标 | 第48-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提汁方法的探讨 | 第49页 |
| ·调配试验探讨 | 第49页 |
| ·稳定性的探讨 | 第49-50页 |
| ·杀菌工艺的探讨 | 第50页 |
| ·关于苦荬菜乳酸发酵饮料乳酸菌选择 | 第50-51页 |
| ·不同菌株发酵苦荬菜汁中各物质的变化 | 第51页 |
| 5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