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光信号蛋白FHY3/FAR1 | 第11-15页 |
1.1.1 转座子起源的新型转录因子FHY3/FAR1 | 第11-12页 |
1.1.2 FHY3/FAR1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 第12-15页 |
1.2 肌醇和肌醇合成调控研究 | 第15-17页 |
1.3 肌醇合成酶MIPS1功能分析 | 第17-1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载体 | 第20页 |
2.1.3 菌株 | 第20页 |
2.1.4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20页 |
2.1.5 PCR引物 | 第20-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2.2.1 溶液与培养基 | 第23-24页 |
2.2.2 植物总RNA提取与qRT-PCR | 第24页 |
2.2.3 农杆菌浸泡法转化拟南芥 | 第24-26页 |
2.2.4 酵母单杂交 | 第26-27页 |
2.2.5 肌醇与葡萄糖含量检测 | 第27-28页 |
2.2.6 抗坏血酸含量检测 | 第28页 |
2.2.7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 | 第28-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0页 |
3.1 fhy3far1双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32-34页 |
3.1.1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fhy3far1双突变体细胞死亡表型分析 | 第32-33页 |
3.1.2 延长黑暗对fhy3far1双突变体表型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3 fhy3far1双突变体ROS染色分析 | 第34页 |
3.2 外源氧化胁迫对FHY3功能缺失突变体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 水杨酸氧化酶S3H对fhy3far1细胞死亡表型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 FHY3的ChIP-seq结果及fhy3far1的转录组数据比对分析 | 第40-44页 |
3.4.1 fhy3far1双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 第40-41页 |
3.4.2 FHY3下游靶基因预测分析 | 第41-42页 |
3.4.3 预测肌醇磷酸合成酶MIPS1作为FHY3直接下游靶基因介导氧化胁迫 | 第42-44页 |
3.5 FHY3对MIPS1/2转录水平的调控机理分析 | 第44-46页 |
3.5.1 FHY3对MIPS1/2的启动子结合性研究 | 第44-46页 |
3.5.2 FHY3对MIPS1/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46页 |
3.6 FHY3在光调控MIPS1基因表达及肌醇合成中的作用 | 第46-50页 |
3.6.1 光对MIPS1/2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6-48页 |
3.6.2 FHY3/FAR1在光诱导MIPS1/2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 第48页 |
3.6.3 FHY3/FAR1在肌醇合成中的作用 | 第48-50页 |
3.7 糖信号与FHY3对MIPS1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0-53页 |
3.7.1 糖信号对MIPS1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0-53页 |
3.7.2 FHY3与糖协同调控MIPS1基因表达分析 | 第53页 |
3.8 MIPS1对fhy3far1双突变体的作用 | 第53-57页 |
3.8.1 组成型表达MIPS1对fhy3far1中肌醇合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3.8.2 组成性表达MIPS1对fhy3far1生长发育的作用 | 第54-57页 |
3.9 FHY3在整个肌醇代谢途径中的作用 | 第57页 |
3.10 FHY3/FAR1对植物体内抗坏血酸合成的作用 | 第57-60页 |
3.10.1 FHY3对VTC4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7-59页 |
3.10.2 FHY3对抗坏血酸合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4页 |
5 结论 | 第64页 |
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