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纳米零价铁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纳米零价铁的应用起源 | 第12页 |
1.1.2 纳米零价铁的性质和制备 | 第12-13页 |
1.1.3 纳米零价铁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纳米零价铁在地下水体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 第14-16页 |
1.2.1 纳米零价铁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团聚和沉积 | 第14-15页 |
1.2.2 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条件对纳米零价铁的影响 | 第15页 |
1.2.3 纳米零价铁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老化 | 第15-16页 |
1.3 纳米零价铁与环境微生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 第16-19页 |
1.3.1 纳米零价铁对微生物生长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16-17页 |
1.3.2 纳米零价铁对微生物生长活性的促进作用 | 第17-18页 |
1.3.3 微生物对老化的纳米零价铁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纳米零价铁表面修饰剂概述 | 第19-20页 |
1.4.1 表面修饰剂的种类 | 第19页 |
1.4.2 表面修饰剂改性纳米零价铁的稳定机理 | 第19-20页 |
1.5 论文研究概要 | 第20-22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纳米零价铁对Se(Ⅳ)和Se(Ⅵ)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22-33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3-24页 |
2.2.1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1 实验溶液配制 | 第24页 |
2.3.2 纳米零价铁去除Se(Ⅳ)和Se(Ⅵ)实验 | 第24-25页 |
2.3.2.1 纳米零价铁去除Se(Ⅳ)实验 | 第24-25页 |
2.3.2.2 纳米零价铁去除Se(Ⅳ)实验 | 第25页 |
2.3.3 实验测量方法 | 第25页 |
2.3.3.1 测定Se(Ⅳ)和Se(Ⅵ)的浓度 | 第25页 |
2.3.3.2 光谱分析 | 第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2.4.1 溶液pH对于纳米零价铁去除Se(Ⅳ)和Se(Ⅵ)的影响 | 第25-27页 |
2.4.2 纳米零价铁去除Se(Ⅳ)和Se(Ⅵ)的机理研究 | 第27-29页 |
2.4.3 合成地下水中纳米零价铁对Se(Ⅳ)和Se(Ⅵ)的去除过程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羧甲基纤维素改性纳米零价铁的胶体稳定性和微生物毒性研究 | 第33-47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3-35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3.1 纳米零价铁和CNZVI的制备 | 第35页 |
3.3.2 纳米零价铁和CNZVI的老化处理 | 第35页 |
3.3.3 大肠杆菌的培养 | 第35页 |
3.3.4 铁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测试 | 第35-36页 |
3.3.5 实验测量方法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3.4.1 铁纳米颗粒的液相稳定性 | 第37-38页 |
3.4.2 铁纳米颗粒的老化分析 | 第38-39页 |
3.4.3 铁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3.4.4 钙离子对铁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5 老化处理对铁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专利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