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房地产信托融资概述 | 第15-24页 |
2.1 房地产信托的概念与功能 | 第15-17页 |
2.1.1 房地产信托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房地产信托的关系主体 | 第15-16页 |
2.1.3 房地产信托的功能 | 第16-17页 |
2.2 房地产信托融资的模式 | 第17-20页 |
2.2.1 贷款型信托 | 第17-18页 |
2.2.2 股权投资型信托 | 第18-19页 |
2.2.3 股权质押型房地产信托 | 第19页 |
2.2.4 资产收益权信托 | 第19-20页 |
2.2.5 混合型信托 | 第20页 |
2.3 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特点与比较优势 | 第20-24页 |
2.3.1 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2 房地产信托融资的比较优势 | 第21-24页 |
第3章 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第24-38页 |
3.1 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发展过程 | 第24-27页 |
3.2 房地产信托融资的应用现状 | 第27-32页 |
3.2.1 房地产信托融资的整体应用分析 | 第27-31页 |
3.2.2 房地产信托融资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 第31-32页 |
3.3 我国房地产信托与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比较 | 第32-34页 |
3.4 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在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 第34-38页 |
3.4.1 房地产信托违约问题严重,投资者承担过高风险 | 第34-35页 |
3.4.2 信托市场定位偏颇,资金再分配效率难提高 | 第35-36页 |
3.4.3 信托公司管理水平不高,信托产品设计缺陷突出 | 第36页 |
3.4.4 信托流通市场不统一,信托产品自由流通难实现 | 第36-38页 |
第4章 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房地产信托融资管理体系 | 第38-55页 |
4.1 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房地产信托融资管理思路 | 第38-40页 |
4.1.1 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总体管理目标与原则 | 第38页 |
4.1.2 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基本管理思路 | 第38-40页 |
4.2 事前控制阶段的管理工作 | 第40-46页 |
4.2.1 规范信托公司的审核内容 | 第40-41页 |
4.2.2 评估房地产企业资质等级的方法 | 第41-46页 |
4.3 事中控制阶段的管理工作 | 第46-50页 |
4.3.1 再评估信托融资方信用风险 | 第46-47页 |
4.3.2 明确信托项目风险控制手段 | 第47-49页 |
4.3.3 筛选投资者 | 第49-50页 |
4.4 事后控制阶段的管理工作 | 第50-55页 |
4.4.1 监管融资项目的运营 | 第50-51页 |
4.4.2 深化信托产品的信息披露 | 第51-52页 |
4.4.3 规范资金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4.4.4 落实信托公司的考核评价 | 第53-55页 |
第5章 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55-65页 |
5.1 A信托公司B房地产信托项目基本情况 | 第55-57页 |
5.1.1 A信托公司概况 | 第55页 |
5.1.2 B房地产信托项目概况 | 第55-57页 |
5.2 B房地产信托项目风险分析 | 第57-59页 |
5.3 A信托公司B房地产信托项目融资管理应用 | 第59-65页 |
5.3.1 事前控制阶段管理应用 | 第59-62页 |
5.3.2 事中控制阶段管理应用 | 第62-63页 |
5.3.3 事后控制阶段管理应用 | 第63-65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的建议与对策 | 第65-68页 |
6.1 完善政策支持,健全房地产信托融资法律环境 | 第65页 |
6.2 完善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建立信托产品保险机制 | 第65-66页 |
6.3 建立健全严格的信托监管体系 | 第66页 |
6.4 进行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创新 | 第66-67页 |
6.5 培育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 第67-6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