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光伏电池发电性能影响因子与并网系统发电量模拟分析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第一章 背景及意义第12-19页
    1.1 世界能源危机第12-13页
    1.2 太阳能资源第13-14页
    1.3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第14-16页
        1.3.1 国外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第14-15页
        1.3.2 国内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第15-16页
    1.4 光伏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第16-17页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6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第18-19页
        1.6.1 课题研究目标第18页
        1.6.2 课题研究的技术措施和手段第18页
        1.6.3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第18-19页
第二章 光伏电池基本特性及发电量预测方法第19-26页
    2.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第19-20页
        2.1.1 光伏电池P-N结第19页
        2.1.2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第19-20页
    2.2 光伏电池的结构第20-21页
    2.3 光伏电池的类型第21页
    2.4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第21-22页
    2.5 光伏电池的特性及主要参数第22-24页
        2.5.1 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第22页
        2.5.2 光伏电池的照度特性第22-23页
        2.5.3 光伏电池的温度特性第23页
        2.5.4 光伏电池的主要参数第23-24页
    2.6 光伏系统发电量的预测第24-26页
        2.6.1 基于TMY(典型气象年)数据的发电量的预测第24-25页
        2.6.2 基于实际电站发电量预测第25-26页
第三章 光照和温度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第26-36页
    3.1 试验研究方案第26-28页
    3.2 试验数据分析第28-35页
        3.2.1 光伏电池组件带电阻性负载时的伏安特性分析第28页
        3.2.2 光照强度对光伏电池组件输出电压、电流的影响分析第28-29页
        3.2.3 光伏电池自身温度对其输出电压、电流的影响分析第29-31页
        3.2.4 光照强度和光伏电池自身温度对输出功率及转换率的影响分析第31-35页
    3.3 结论第35-36页
第四章 积灰密度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第36-43页
    4.1 试验研究背景第36-37页
    4.2 试验研究方法第37-38页
        4.2.1 光伏组件表面积灰密度的测量第37页
        4.2.2 光伏组件前玻璃背板透光率的测量第37-38页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8-41页
        4.3.1 光伏组件透光率与积灰密度的关系第38-39页
        4.3.2 光伏组件积灰密度对输出功率的影响第39-40页
        4.3.3 光伏组件积灰对转换效率的影响第40-41页
    4.4 结论第41-43页
第五章 光伏电池反向特性与组件发电性能影响因子的仿真研究第43-51页
    5.1 光伏电池模型第43-44页
    5.2 光伏电池反向特性影响因子仿真研究第44-47页
        5.2.1 光照强度对光伏电池反向特性的影响第45页
        5.2.2 温度对光伏电池反向特性的影响第45-46页
        5.2.3 旁路二极管对光伏组件反向特性的影响第46-47页
    5.3 局部阴影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第47-50页
        5.3.1 旁路二极管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5.3.2 局部电池遮挡率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5.4 结论第50-51页
第六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设计及发电量模拟分析第51-64页
    6.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简述第51-52页
        6.1.1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第51页
        6.1.2 设计系统简述第51页
        6.1.3 光伏发电系统地理位置第51-52页
        6.1.4 系统安装地点气象资料第52页
    6.2 系统设计第52-59页
        6.2.1 阵列的安装及布置第52-53页
        6.2.2 总装机容量确定第53页
        6.2.3 阵列倾角、跟踪方式确定第53-55页
        6.2.4 光伏组件支架设计第55-56页
        6.2.5 光伏组件选择第56页
        6.2.6 逆变器选择匹配第56-57页
        6.2.7 直流传输方案第57页
        6.2.8 组件阵列设计第57-58页
        6.2.9 线缆设计第58页
        6.2.10 交流侧设计第58-59页
    6.3 设备及材料清单列表第59页
    6.4 发电量模拟及投资回报核算第59-63页
        6.4.1 发电量模拟第59-61页
        6.4.2 投资回报核算第61-62页
        6.4.3 节能模拟第62-63页
    6.5 结论第63-64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64-66页
    7.1 结论第64-65页
    7.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附录第68-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动力车用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设计
下一篇:基于自抗扰策略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