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40页 |
2.1 企业成长的外生论 | 第18-20页 |
2.1.1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 第18-19页 |
2.1.2 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 第19-20页 |
2.1.3 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 | 第20页 |
2.2 企业成长的内生论 | 第20-31页 |
2.2.1 资源基础视角 | 第21-23页 |
2.2.2 能力及知识视角 | 第23-26页 |
2.2.3 动态能力视角 | 第26-31页 |
2.3 互联网企业研究现状 | 第31-38页 |
2.3.1 互联网产业特性研究 | 第31-35页 |
2.3.2 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现状 | 第35-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动态能力的互联网企业成长机理与策略 | 第40-70页 |
3.1 互联网与互联网时代 | 第40-46页 |
3.1.1 网络、经济与时代 | 第40-43页 |
3.1.2 互联网的发展 | 第43-44页 |
3.1.3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 第44-46页 |
3.2 互联网企业成长机理 | 第46-61页 |
3.2.1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网络效应机理 | 第47-49页 |
3.2.2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共享效应机理 | 第49-53页 |
3.2.3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风险分担效应机理 | 第53-59页 |
3.2.4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综合机理 | 第59-61页 |
3.3 考虑动态能力影响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策略模型 | 第61-70页 |
3.3.1 问题的提出 | 第62-64页 |
3.3.2 模型的设计与均衡 | 第64-66页 |
3.3.3 均衡性质分析 | 第66-68页 |
3.3.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典型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路径及与传统企业的比较 | 第70-115页 |
4.1 典型企业选择 | 第70-73页 |
4.1.1 案例企业选择的主要考量 | 第70-71页 |
4.1.2 互联网行业典型代表企业—百度公司 | 第71-72页 |
4.1.3 制造业典型代表企业—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第72-73页 |
4.2 企业事件数据获取与方法 | 第73-89页 |
4.2.1 企业事件数据的获取 | 第75-86页 |
4.2.2 企业事件数据的编码与分类 | 第86-88页 |
4.2.3 企业事件数据的阶段划分方法 | 第88-89页 |
4.3 百度公司的成长路径与绩效 | 第89-99页 |
4.3.1 事件数量特征 | 第89-90页 |
4.3.2 事件数量阶段 | 第90-92页 |
4.3.3 成长阶段与路径 | 第92-96页 |
4.3.4 百度成长路径与绩效 | 第96-99页 |
4.4 东汽公司的成长路径与绩效 | 第99-110页 |
4.4.1 事件数量特征 | 第99-101页 |
4.4.2 事件数量划分 | 第101-103页 |
4.4.3 成长阶段与路径 | 第103-106页 |
4.4.4 东汽成长路径与绩效 | 第106-110页 |
4.5 百度与东汽成长机理与路径的比较 | 第110-115页 |
4.5.1 百度和东汽是“同龄”企业 | 第110页 |
4.5.2 百度和东汽分处属性不同的股市 | 第110-111页 |
4.5.3 百度和东汽置身成长性迥异的行业 | 第111-113页 |
4.5.4 百度和东汽是具有不同动态能力的企业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5.1 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115-117页 |
5.2 管理启示 | 第117页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