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题画词的审美探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文本参考说明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论述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清代女性题画词的发展流变 | 第17-22页 |
第一节 清代之前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清代女性题画词的分期流变 | 第18-21页 |
一、明末清初——声势较高的前奏期 | 第18-19页 |
二、清代中期——充分发展的繁荣期 | 第19-20页 |
三、清代晚期——逐渐衰退的萎缩期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文化景物”审美:题画词的创作方式解析 | 第22-37页 |
第一节 创作模式演示 | 第22-25页 |
一、审美过程:绘画与实物的博弈 | 第22-23页 |
二、创作过程:画者与词人的介入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画对词的制约——命题作词 | 第25-29页 |
一、题款艺术形式美的制约 | 第26-27页 |
二、词画交相辉映的制约 | 第27-29页 |
三、酬赠、唱和创作动机的制约 | 第29页 |
第三节 词对画的衍生——自我抒情 | 第29-36页 |
一、借景抒情:回归自我的意象寄托 | 第30-31页 |
二、托物言志:隐喻闺思的内在视角 | 第3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词画互文:女性题画词的内容与意义扩展 | 第37-52页 |
第一节 由画及词——丰富清代女性词作的题材及风格 | 第37-43页 |
一、题材扩展 | 第37-41页 |
二、风格沾染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由词及画——为绘画研究提供新材料 | 第43-51页 |
一、有望丰富画作研究 | 第43-46页 |
二、可以促进清代女性画家研究 | 第46-48页 |
三、传达清代女性绘画品评的审美观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清代女性题画词的审美形态呈现 | 第52-62页 |
第一节“春人拜月理残妆”——闺阁生活的丰富意趣 | 第52-55页 |
一、闺阁生活题材普遍化 | 第52-53页 |
二、便面、纨扇、屏风载体多样化 | 第53-55页 |
第二节“远峰云树两朦胧”——依画而来的意境营造 | 第55-57页 |
一、立体化的“意态”勾勒 | 第55-56页 |
二、不拘于画的以“意”贯穿 | 第56-57页 |
第三节“芙蓉初放碧池新”——优美形态的多样描摹 | 第57-61页 |
一、削肩柳腰、柔弱病态的女性美 | 第57-58页 |
二、搓酥滴粉、天然媚态的花卉美 | 第58-60页 |
三、灵秀山水、可通性灵的山水美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清代才媛题画词创作的文化探源 | 第62-67页 |
第一节 家学渊源深厚与女学发展兴盛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书、画、文兼擅的“小慧”基础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才媛群聚与女性社交活动扩展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语:题画词——清代女词人“小慧”的试纸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件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