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微生物机制 | 第17-21页 |
1.2.1 土壤氮素循环及转化机制 | 第17-19页 |
1.2.2 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机制 | 第19-20页 |
1.2.3 土壤Anammox过程及其微生物机制 | 第20-21页 |
1.3 同位素标记示踪技术 | 第21-22页 |
1.4 土壤微生物分析技术研究概况 | 第22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2-25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2-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Anammox菌的群落结构 | 第25-48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2.1 采样地点 | 第25-26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2.3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27-31页 |
2.3 结果 | 第31-44页 |
2.3.1 厌氧培养条件下不同利用方式土壤NH_4~+-N和NO_3~--N的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31-33页 |
2.3.2 不同利用方式对厌氧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2.3.3 AOA,AOB和Anammox微生物的丰度 | 第38-39页 |
2.3.4 厌氧微生物与无机氮转化的关系 | 第39-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2.4.1 ~(13)C-Urea-PLFA用于分析厌氧菌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44-45页 |
2.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Anammox菌的活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45-46页 |
2.5 结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水旱轮作系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Anammox菌群落结构 | 第48-69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3.2.1 研究区概况 | 第48页 |
3.2.2 供试材料 | 第48-51页 |
3.2.3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3.2.4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51页 |
3.3 结果 | 第51-65页 |
3.3.1 厌氧培养条件下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1-53页 |
3.3.2 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厌氧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 第53-62页 |
3.3.3 厌氧微生物与无机氮转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3.3.4 通过qPCR测定Anammox微生物的丰度 | 第64-65页 |
3.4 讨论 | 第65-67页 |
3.4.1 不同施肥制度对小麦-水稻轮作系统Anammox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2 土壤Anammox过程中的真菌活性 | 第66-67页 |
3.5 结论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水稻田Anammox微生物对氮循环影响的研究 | 第69-92页 |
4.1 前言 | 第69-7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4.2.1 研究区概况 | 第70页 |
4.2.2 供试材料 | 第70-71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71-72页 |
4.2.4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72-73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4.3 结果 | 第73-88页 |
4.3.1 土壤Anammox和反硝化速率以及对氮气产生的贡献率 | 第73-79页 |
4.3.2 不同施肥土壤中氮素生产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 第79-85页 |
4.3.3 氮素循环与~(13)C丰度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 第85-88页 |
4.4 讨论 | 第88-91页 |
4.4.1 不同微生物对氮循环中Anammox、联合反硝化、反硝化过程的贡献 | 第88-89页 |
4.4.2 不同施肥方式下Anammox活性及Anammox真菌群落结构 | 第89-91页 |
4.5 结论 | 第91-9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2页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5页 |
彩图附页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