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1.1 逻辑语义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在”字句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1.5“在”字句界定 | 第17-18页 |
2“在”字句的句法结构 | 第18-27页 |
2.1 一般“在”字句的句法结构 | 第18-25页 |
2.1.1“NP+PP+VP”结构 | 第18-20页 |
2.1.2“NP+VP+PP”结构 | 第20-22页 |
2.1.3“PP+NP+VP”结构 | 第22-25页 |
2.2 歧义“在”字句的句法结构 | 第25-27页 |
3“在”字句的语义内涵 | 第27-47页 |
3.1 一般“在”字句的语义内涵 | 第27-40页 |
3.1.1“NP+PP+VP”式的语义内涵 | 第27-33页 |
3.1.2“NP+VP+PP”式的语义内涵 | 第33-38页 |
3.1.3“PP+NP+VP”式的语义内涵 | 第38-40页 |
3.2 歧义“在”字句的语义内涵 | 第40-47页 |
3.2.1“NP1”、“NP2、“NP3”、“V”的语义特征 | 第41-43页 |
3.2.2“NP1”、“VP(V+NP3)”、“在+ NP2”的语义关系 | 第43页 |
3.2.3 句中”在+ NP2”的语义指向 | 第43-44页 |
3.2.4“在”字句歧义形成动因 | 第44-47页 |
4“在”字句的变化 | 第47-58页 |
4.1“在”的隐现、虚化 | 第47-48页 |
4.1.1“在”必隐 | 第47-48页 |
4.1.2“在”必现 | 第48页 |
4.1.3“在”可隐可现 | 第48页 |
4.2“在”隐现的动因 | 第48-52页 |
4.2.1 句法动因 | 第48-50页 |
4.2.2 语义动因 | 第50-51页 |
4.2.3 语用动因 | 第51-52页 |
4.3“在+处所”的移位和变换 | 第52-58页 |
4.3.1 变换的形式 | 第53-54页 |
4.3.2 变换后的句法差异 | 第54-56页 |
4.3.3 变换后的语义差异 | 第56-58页 |
5 歧义“在”字句的逻辑语义分析 | 第58-70页 |
5.1 歧义“在”字句的事件结构 | 第58-63页 |
5.2 歧义“在”字句的事件语义分析 | 第63-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符号及缩写表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