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0-11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的重点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 第16-27页 |
2.1 培养目标 | 第16-17页 |
2.2 培养方案 | 第17-23页 |
2.2.1 招生情况 | 第17-19页 |
2.2.2 课程教学设置 | 第19-20页 |
2.2.3 工程实践 | 第20-22页 |
2.2.4 学位论文 | 第22-23页 |
2.3 学位授予与就业去向 | 第23-24页 |
2.4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2.4.1 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且重点不突出 | 第24-25页 |
2.4.2 教育理念转变迟缓且认识不够深入 | 第25页 |
2.4.3 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不充足且质量保障措施不到位 | 第25-27页 |
3 工程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因子 | 第27-39页 |
3.1 工程实践能力的本质及特征 | 第27-29页 |
3.1.1 工程实践能力的本质与内涵 | 第27-28页 |
3.1.2 工程实践特征要求 | 第28-29页 |
3.2 工程实践能力因子与培养因子的映射关系 | 第29-34页 |
3.2.1 工程实践能力因子 | 第29-32页 |
3.2.2 工程实践培养因子 | 第32页 |
3.2.3 工程实践能力因子与培养因子的映射关系 | 第32-34页 |
3.3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定位 | 第34-39页 |
3.3.1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分级 | 第34-35页 |
3.3.2 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定位 | 第35-39页 |
4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39-44页 |
4.1 培养方案设计 | 第39-40页 |
4.1.1 完善实践教学设计 | 第39页 |
4.1.2 明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 第39-40页 |
4.2 课程教学模块 | 第40-41页 |
4.2.1 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 | 第40页 |
4.2.3 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40-41页 |
4.3 专业实践 | 第41-42页 |
4.3.1 落实实践基地的建设 | 第41页 |
4.3.2 设置专业工程实践竞赛 | 第41-42页 |
4.3.3 设置专业实践考核 | 第42页 |
4.4 学位论文 | 第42-44页 |
4.4.1 重视论文的创新能力 | 第42页 |
4.4.2 论文选题来源实践 | 第42-44页 |
5 以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例 | 第44-47页 |
5.1 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 | 第44页 |
5.2 课程教学设置 | 第44-45页 |
5.3 专业实践 | 第45-46页 |
5.4 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