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 第21-30页 |
2.1 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 第21-23页 |
2.1.1 新媒体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第22-23页 |
2.2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及现实表现 | 第23-28页 |
2.2.1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 | 第23-25页 |
2.2.2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表现 | 第25-28页 |
2.3 新媒体时代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 第28-29页 |
2.3.1 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第28页 |
2.3.2 有利于筑牢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阵地 | 第28页 |
2.3.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剖析 | 第30-40页 |
3.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 第30-33页 |
3.1.1 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 第30-31页 |
3.1.2 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展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攻势 | 第31-32页 |
3.1.3 新媒体环境的日趋复杂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舆论控制力 | 第32页 |
3.1.4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诱发学生道德信仰危机 | 第32-33页 |
3.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偏差 | 第33-34页 |
3.2.2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明显弱化 | 第34-35页 |
3.2.3 网络政治舆论情绪化特征明显 | 第35-36页 |
3.2.4 少数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不高 | 第36页 |
3.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根源剖析 | 第36-39页 |
3.3.1 西方分化阴谋不断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 第37页 |
3.3.2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 第37-38页 |
3.3.3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监管疏导机制力度不足 | 第38页 |
3.3.4 大学生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念的淡薄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 第40-52页 |
4.1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 | 第40-43页 |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40-41页 |
4.1.2 优化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 | 第41-42页 |
4.1.3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 第42-43页 |
4.2 拓宽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战略路径 | 第43-47页 |
4.2.1 转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 | 第43-44页 |
4.2.2 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 | 第44-45页 |
4.2.3 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手段 | 第45-47页 |
4.3 营造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氛围 | 第47-49页 |
4.3.1 提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 第47-48页 |
4.3.2 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 第48页 |
4.3.3 提升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育人水平 | 第48-49页 |
4.4 健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障机制 | 第49-51页 |
4.4.1 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制 | 第49-50页 |
4.4.2 健全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机制 | 第50页 |
4.4.3 完善学生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