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生物絮凝剂研究现状 | 第17-33页 |
1.2.1 微生物的糖类跨膜传输特性 | 第20-23页 |
1.2.2 产絮菌利用含糖废液发酵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2.3 生物絮凝剂现有发酵技术及产量 | 第26-29页 |
1.2.4 菌丝球的研究进展及作为载体的优势 | 第29-31页 |
1.2.5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 | 第31-33页 |
1.3 产絮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研究进展及现存问题 | 第33-35页 |
1.4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5-36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35-36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8-5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8-41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38页 |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38-39页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9-41页 |
2.2 微生物学实验 | 第41-45页 |
2.2.1 产絮菌种的复壮及培养 | 第41-42页 |
2.2.2 菌丝球培养 | 第42页 |
2.2.3 生物量测定 | 第42-43页 |
2.2.4 产絮菌生长动力学分析 | 第43页 |
2.2.5 产絮菌固定化培养 | 第43-44页 |
2.2.6 固定化产絮菌的形态观察 | 第44页 |
2.2.7 产絮菌吸附量测定 | 第44-45页 |
2.2.8 生物絮凝剂的半连续发酵方法 | 第45页 |
2.3 生化实验 | 第45-50页 |
2.3.1 单糖定量检测 | 第45页 |
2.3.2 跨膜传输速率测定 | 第45-46页 |
2.3.3 磷酸化反应速率的测定 | 第46-47页 |
2.3.4 米氏常数及最大反应速率计算 | 第47页 |
2.3.5 渗透系数计算 | 第47-48页 |
2.3.6 絮凝剂粗提及产量测定 | 第48页 |
2.3.7 液体絮凝剂及干粉絮凝剂的絮凝效能测定 | 第48-49页 |
2.3.8 多糖定量测定 | 第49页 |
2.3.9 蛋白定量测定 | 第49-50页 |
2.3.10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测定 | 第50页 |
2.4 模拟及优化实验参数设计 | 第50-53页 |
2.4.1 BP神经网络样本设计 | 第50-51页 |
2.4.2 混合碳源固定化发酵条件及絮凝剂干粉的絮凝效能优化 | 第51-53页 |
第3章 产絮菌利用不同单糖的跨膜传输特性及磷酸化反应速率 | 第53-71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产絮菌利用不同单糖的产絮效能 | 第53-55页 |
3.3 产絮菌利用不同单糖的跨膜传输差异性 | 第55-59页 |
3.4 产絮菌利用不同单糖的磷酸化反应速率 | 第59-66页 |
3.4.1 不同单糖不同初始浓度对磷酸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62-64页 |
3.4.2 不同单糖磷酸化反应的米氏常数及最大反应速率分析 | 第64-66页 |
3.5 不同单糖不同初始浓度对产絮菌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66-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产絮菌利用混合碳源发酵的生长动力学及絮凝剂产量预测模型 | 第71-94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产絮菌利用不同单糖的生长动力学 | 第71-77页 |
4.2.1 产絮菌利用葡萄糖的生长动力学 | 第72-74页 |
4.2.2 产絮菌利用半乳糖的生长动力学 | 第74-75页 |
4.2.3 产絮菌利用甘露糖的生长动力学 | 第75-77页 |
4.3 产絮菌利用混合碳源的生长动力学 | 第77-80页 |
4.4 产絮菌利用混合碳源发酵的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模型 | 第80-86页 |
4.4.1 BP神经网络构建 | 第81-82页 |
4.4.2 模型样本训练 | 第82-84页 |
4.4.3 模型预测及验证 | 第84-86页 |
4.5 产絮菌利用混合碳源发酵的转化率分析 | 第86-92页 |
4.5.1 混合碳源产絮过程的单糖利用规律 | 第86-88页 |
4.5.2 混合碳源产絮过程的质量衡算 | 第88-91页 |
4.5.3 不同碳源条件产絮过程的碳源转化率分析 | 第91-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固定化产絮菌半连续发酵制备生物絮凝剂 | 第94-118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菌丝球对产絮菌的固定化性能评价 | 第94-106页 |
5.2.1 菌丝球在产絮菌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 第94-98页 |
5.2.2 菌丝球固定化产絮菌的方法 | 第98-99页 |
5.2.3 固定化产絮菌的菌丝球形貌观察 | 第99-102页 |
5.2.4 菌丝球连续传代的固定化效果 | 第102-104页 |
5.2.5 菌丝球固定化作用的优势 | 第104-105页 |
5.2.6 菌丝球的吸附性能 | 第105-106页 |
5.3 固定化发酵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106-109页 |
5.4 絮凝剂干粉的絮凝条件优化 | 第109-114页 |
5.5 固定化半连续发酵制备生物絮凝剂 | 第114-117页 |
5.5.1 产絮菌固定化发酵单周期效能分析 | 第114-115页 |
5.5.2 产絮菌半连续发酵稳定性 | 第115-11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