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温度敏感型水凝胶药物输送系统的构建与生物学评价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概述第9-13页
        1.1.1 乳腺癌与乳腺癌的化疗现状第9-10页
        1.1.2 抗癌药物紫杉醇第10-11页
        1.1.3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第11-13页
    1.2 水凝胶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第13-17页
        1.2.1 水凝胶的定义和分类第13页
        1.2.2 水凝胶的合成方法第13-15页
        1.2.3 水凝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第15-16页
        1.2.4 聚(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酸)的结构及基本特征第16-17页
    1.3 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论文选题意义第17-18页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8-19页
2 水凝胶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制备及表征第19-30页
    2.1 引言第19-20页
    2.2 实验材料第20-22页
        2.2.1 主要药品、试剂第20-21页
        2.2.2 主要仪器第21-22页
        2.2.3 细胞株第22页
    2.3 数据统计学分析第22页
    2.4 实验方法第22-25页
        2.4.1 细胞培养第22-23页
        2.4.2 实验原理第23页
        2.4.3 载药纳米水凝胶颗粒的制备第23-24页
        2.4.4 载药纳米水凝胶颗粒的表征第24-25页
        2.4.5 纳米水凝胶的最低临界温度(LCST)测定第25页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5-28页
        2.5.1 载药纳米水凝胶颗粒的红外表征第25-26页
        2.5.2 纳米水凝胶颗粒的粒径第26-28页
        2.5.3 纳米水凝胶的最低临界温度(LCST)测定第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水凝胶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体外评价第30-37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药物的装载第30-31页
        3.2.1 紫杉醇包合物投料比的确定第30页
        3.2.2 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第30-31页
    3.3 药物的释放第31页
    3.4 体外细胞实验第31-32页
        3.4.1 细胞毒性试验第31-32页
        3.4.2 细胞药效试验第32页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35页
        3.5.1 包合物投料比的确定第32页
        3.5.2 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第32-33页
        3.5.3 药物的释放第33-34页
        3.5.4 细胞毒性实验第34页
        3.5.5 细胞药效实验第34-35页
    3.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4 水凝胶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体内评价第37-50页
    4.1 引言第37-38页
    4.2 试验用动物第38页
    4.3 建立动物肿瘤模型第38页
    4.4 裸鼠的给药处理第38页
    4.5 测定抑制肿瘤的基本指标第38-39页
    4.6 裸鼠肿瘤的组织学评价第39-41页
        4.6.1 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评价和凋亡坏死评价第39-40页
        4.6.2 主要器官的组织学评价第40-41页
    4.7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9页
        4.7.1 构建的动物肿瘤模型第41-42页
        4.7.2 抑瘤率和肿瘤的体积第42-45页
        4.7.3 裸鼠的体重变化第45页
        4.7.4 裸鼠肿瘤组织学形态表征第45-47页
        4.7.5 紫杉醇在裸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和各组织的分布第47-49页
    4.8 小结第49-50页
5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5.1 研究主要结论第50页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后续工作的展望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清蛋白降胆固醇肽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下一篇:天然产物aetheramide A和aetheramide B的全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