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齿轮传动失效形式研究 | 第11-14页 |
1.2.2 齿轮传动动态接触特性研究 | 第14-15页 |
1.2.3 齿轮传动啮合刚度研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齿轮系统动态接触特性分析及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17-3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计算方法及分析理论 | 第17-20页 |
2.2.1 显式动力学计算方法 | 第17-19页 |
2.2.2 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9-20页 |
2.3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20-29页 |
2.3.1 解析法 | 第21-26页 |
2.3.2 有限元法 | 第26-29页 |
2.4 齿轮系统动态接触特性分析 | 第29-32页 |
2.4.1 齿轮副动态啮合力 | 第29-30页 |
2.4.2 齿轮副传动误差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齿面磨损对轮齿接触特性及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齿面磨损产生机理 | 第33-35页 |
3.2.1 疲劳磨损理论 | 第34页 |
3.2.2 磨粒磨损理论 | 第34-35页 |
3.3 含齿面磨损的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35-41页 |
3.3.1 齿面磨损的计算及简化 | 第35-37页 |
3.3.2 基于能量法的磨损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37-39页 |
3.3.3 基于有限元法的磨损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39-40页 |
3.3.4 不同磨损情况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齿面磨损对轮齿接触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1 存在齿面磨损的齿轮副动态啮合力 | 第41-42页 |
3.4.2 存在齿面磨损的齿轮副传动误差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齿面点蚀对轮齿接触特性及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45-59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齿面点蚀产生机理 | 第45-46页 |
4.3 含齿面点蚀的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46-55页 |
4.3.1 齿面点蚀的设定及简化 | 第46-47页 |
4.3.2 基于能量法的点蚀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47-51页 |
4.3.3 基于有限元法的点蚀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51-52页 |
4.3.4 不同点蚀情况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 齿面点蚀对轮齿接触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1 存在齿面点蚀的齿轮副动态啮合力 | 第55-56页 |
4.4.2 存在齿面点蚀的齿轮副传动误差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齿面胶合对轮齿接触特性及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59-73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齿面胶合产生机理 | 第59-60页 |
5.3 含齿面胶合的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60-69页 |
5.3.1 齿面胶合的设定及简化 | 第60-61页 |
5.3.2 基于能量法的胶合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61-64页 |
5.3.3 基于有限元法的胶合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64-66页 |
5.3.4 不同胶合情况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66-69页 |
5.4 齿面胶合对轮齿接触特性的影响 | 第69-71页 |
5.4.1 存在齿面胶合的齿轮副动态啮合力 | 第69-70页 |
5.4.2 存在齿面胶合的齿轮副传动误差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齿根裂纹对轮齿接触特性及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73-85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齿根裂纹产生机理 | 第73-74页 |
6.3 含齿根裂纹的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74-81页 |
6.3.1 齿根裂纹的设定及简化 | 第74页 |
6.3.2 基于能量法的含齿根裂纹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74-78页 |
6.3.3 基于有限元法的含齿根裂纹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78-79页 |
6.3.4 不同裂纹情况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6.4 齿根裂纹对轮齿接触特性的影响 | 第81-83页 |
6.4.1 存在齿根裂纹的齿轮副动态啮合力 | 第81-82页 |
6.4.2 存在齿根裂纹的齿轮副传动误差 | 第82-8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结论 | 第85-86页 |
7.2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3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93页 |